處境查經法 (Contextual Bible Study, CBS) 簡介
處境查經法 (Contextual Bible Study, CBS) 是一種基於處境神學的方法,強調經文解讀需根據具體的社會、文化和歷史脈絡進行。這種查經法特別適用於希望將聖經經文與現代社會問題連結的群體,並讓參與者在討論過程中從其生活經驗中體驗和理解經文。該方法強調集體解經和社會行動,特別在處理社會正義、經濟剝削、性別不平等等議題時發揮了重要作用。
以下是處境查經法的關鍵原則及步驟:
1. 處境神學的背景
處境神學 (Contextual Theology) 是 CBS 的理論基礎,這是一種關注具體處境與信仰對話的神學觀點。它主張神學不能脫離現實世界的苦難,必須回應當下的社會問題,如貧困、壓迫與不公正。這些問題影響人們對經文的理解,並且經文解讀需要針對當代處境做出回應。
2. 群體參與
處境查經法是一種集體參與式的查經方法,重視所有成員的聲音。無論參與者的聖經知識多寡,大家都是平等的。這種查經法通常由教會或社會運動團體使用,幫助邊緣化群體發出自己的聲音,並透過經文找到力量與啟示。
3. 與生活經驗的對話
經文與當下生活經驗的對話是 CBS 的核心。參與者被邀請分享他們的日常生活、挑戰和掙扎,並探討經文如何與這些經驗交織在一起。在這個過程中,經文不再是抽象的教條,而是一種回應現實生活的資源。
4. 解放式的詮釋
處境查經法鼓勵對經文的解讀是解放式的 (liberative)。這意味著,經文應被解釋為能夠挑戰不公義、鼓勵變革和賦權弱勢群體的文本。CBS 特別強調經文中的釋放信息,並將其應用於當下社會的壓迫情境中。
5. 方法步驟
典型的處境查經法流程可以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 選擇經文:根據當下群體的處境選擇經文,通常經文會與某些特定的社會問題相關。
- 讀經與觀察:參與者首先靜默閱讀經文,然後分享他們對經文的初步觀察。這一階段重在經文本身的細節,無需立即解釋其意義。
- 反思與提問:進入反思階段,參與者被鼓勵根據經文提出問題,特別是與當前處境相關的問題,如「這段經文如何回應我們目前的困境?」或「這經文如何挑戰現實中的不公義?」
- 解釋與應用:在這一階段,參與者集體解讀經文,嘗試找出經文中具有解放和賦權意義的信息。他們討論經文如何應用於生活中,並尋找具體的行動步驟。
- 實踐行動:最後,群體根據經文解讀的結論,討論可以實施的社會行動,這可能包括推動社會正義、倡導變革或支持社區弱勢群體的具體措施。
6. 經文與社會問題的連結
處境查經法的特點在於,它經常與特定的社會運動、社會變革緊密相連。例如,南非的「治癒與重建計劃」(Healing and Reconciliation Program) 就採用了這種方法,幫助當地社區應對種族隔離制度留下的創傷與不公。經文在這樣的情境中,被解讀為能夠促進和解、賦予力量的文本。
7. 跨文化應用
由於 CBS 強調處境的重要性,這種方法在不同文化中有很大的靈活性和適應性。無論是在非洲的貧困村莊,還是拉丁美洲的基督徒基層社團,CBS 都能幫助人們找到他們所處處境中的屬靈和社會意義。
總結
處境查經法強調集體參與和社會關懷,旨在讓經文在具體的現實生活中獲得意義。它不僅是對經文的學術性解讀,更是一種社會行動的工具,幫助人們透過信仰應對生活中的困境與挑戰。
以下是一些運用處境查經法 (Contextual Bible Study, CBS) 的具體例子,展示如何將聖經經文與現實處境連結,並進行解放式詮釋,鼓勵參與者從中找到行動和改變的力量。
例子 1:路加福音 10:25-37 —— 善良的撒瑪利亞人
背景:
這段經文講述了一個猶太人遭遇強盜,被撒瑪利亞人所幫助的故事。撒瑪利亞人當時被猶太社會視為不純淨的外族人。然而,在這個故事中,撒瑪利亞人成為了那位受傷者的救命恩人,與其他路過的宗教領袖形成鮮明對比。
處境連結:
這段經文可以用於反思當代社會的種族或族群間的歧視與隔閡。例如,在南非種族隔離後,社區可以通過這段經文來討論如何跨越種族差異,進行和解與修復。
CBS 問題與討論:
- 讀經:閱讀路加福音 10:25-37,並邀請每位參與者分享故事中哪一個角色讓他們印象最深。
- 反思與提問:
- 這段經文中不同角色的行為反映了什麼樣的社會問題?
- 誰是我們社會中的「撒瑪利亞人」?誰是「受傷的旅人」?
- 為什麼有些人選擇不伸出援手?這與我們的處境有何相似之處?
- 行動應用:
- 在我們的社區中,我們可以如何像撒瑪利亞人一樣行動?
- 我們有哪些具體的社會行動可以促進不同族群間的理解與和解?
例子 2:出埃及記 1:15-21 —— 希伯來的收生婆
背景:
這段經文描述了埃及法老王命令希伯來的助產士殺死所有希伯來人的男嬰,但她們不服從這個不義的命令,從而保護了這些無辜的生命。
處境連結:
這段經文可以用來討論現代的婦女權利、政治壓迫,以及當人們面臨不公義的命令時,應該如何做出道德選擇。這在面對社會中的不平等,特別是針對女性的暴力或政策時,具有強烈的啟示意義。
CBS 問題與討論:
- 讀經:閱讀出埃及記 1:15-21,並分享收生婆不服從法老命令的行為。
- 反思與提問:
- 收生婆們的行動代表什麼?她們的勇敢行為讓我們聯想到什麼現代情境?
- 我們今天有哪些不公義的「法老」?他們的命令或政策是什麼?
- 我們可以如何像這些助產士一樣勇敢,選擇道德上的正確行動?
- 行動應用:
- 在我們的社會中,在哪些領域需要「收生婆式的勇氣」來抵抗壓迫和不公?
- 我們能採取哪些具體行動來保護那些遭受不公正待遇的人,特別是女性和兒童?
例子 3:馬太福音 25:31-46 —— 最小的弟兄
背景:
這段經文中,耶穌描述了末日的審判,並說明了他如何將對待「最小的弟兄」的行為視為對待他自己的行為。這裡的「最小的弟兄」指的是饑餓的、口渴的、陌生的、赤身露體的、病弱的、被囚的。
處境連結:
這段經文非常適合用來討論社會中的弱勢群體、貧困和邊緣化問題。無論是面對無家可歸者、難民、或被社會忽視的人,這段經文都呼籲信徒將服務他們視為一種神聖的責任。
CBS 問題與討論:
- 讀經:閱讀馬太福音 25:31-46,並分享參與者的第一反應。
- 反思與提問:
- 耶穌在這段經文中對「最小的弟兄」的定義是什麼?他們在我們當今的社會中是誰?
- 這段經文挑戰我們如何看待身邊的弱勢群體?我們有哪些行動上的責任?
- 我們的社區或國家如何對待這些「最小的弟兄」?
- 行動應用:
- 我們可以採取什麼具體行動來回應饑餓者、貧困者、陌生人和囚犯的需求?
- 如何在我們的社區中發展持久的關懷行動,對弱勢群體進行有效幫助?
例子 4:雅各書 2:14-26 —— 信心與行為
背景:
雅各書教導信心必須與行為結合,否則信心就是死的。他強調,僅僅宣稱有信仰是不夠的,真正的信心應該表現在具體的行動中,特別是幫助有需要的人。
處境連結:
這段經文可用於強調信仰與社會行動的結合,探討如何在社會中積極推動正義、關懷和慈善工作。它適合用於討論如何在現實生活中實踐信仰,而不僅僅是口頭承諾。
CBS 問題與討論:
- 讀經:閱讀雅各書 2:14-26,並討論信心與行為的關係。
- 反思與提問:
- 什麼樣的行為能證明我們的信心?我們社會中有哪些需要立即行動來改變的不公?
- 今天的社會中,哪些人最需要看到我們信仰的行動?
- 當我們選擇無所作為時,會有什麼後果?
- 行動應用:
- 我們可以如何具體地將信心與行為結合起來,幫助社區中的有需要者?
- 我們有哪些具體的事工或行動計劃可以實施來回應這段經文的教導?
總結
這些例子展示了如何透過處境查經法,將聖經經文應用於現代的社會、政治與文化處境中。這種方法不僅是理解經文的工具,更是一種社會行動的動力,旨在啟發群體走向更正義與愛的社會行動。如果你有特別關心的社會議題或具體的經文,我們可以再深入探討如何應用 C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