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境查經班(以賽亞書第52、53章)
時間:2022.1.24(一)7:00pm 台北濟南教會詩歌:聖詩第89首〈聖主額頭今受傷〉(原文:O Sacred Head Now Wounded)
52:1 耶路撒冷啊,醒起來!
再堅強起來吧!
錫安聖城啊,披上榮美的衣服吧!
異族的人不再任意進你的城門。
52:2 耶路撒冷啊,掙脫一切的束縛吧!
從塵土中起來,登上你的寶座!
錫安被擄的人民哪,
掙脫捆綁你的鎖鍊!
52:3 上主對他的子民這樣說:「你們被賣為奴時,並沒有人付給你們代價;同樣,你們得自由也不付錢。
52:4 你們到埃及寄居是自願去的;可是亞述人用武力把你們擄去,一個錢也不付。
52:5 現在,在巴比倫發生了同樣的事。你們是俘虜;他們並沒有付給你們什麼。統治你們的人心高氣傲,不斷地蔑視我。
52:6 有一天,你們要承認我是你們的上帝,承認我向你們說過話。」
52:7 那穿山越嶺而來的使者,
他的腳蹤多麼佳美!
他奔跑來報好消息,
報和平的好消息,
得勝的好消息。
他對錫安說:
你的上帝掌權了!
52:8 看哪,城上的守望者高聲呼喊;
他們一齊歡呼!
他們要親眼看見,
上主回到錫安了。
52:9 耶路撒冷的廢墟呀,
大聲歡呼歌唱吧!
上主要救贖他的城,
要安慰他的子民。
52:10 上主要運用神聖的力量拯救他的子民;
普天下的人都將看到我們上帝的救恩。
52:11 離開吧,快快離開巴比倫!
扛抬聖殿器物的人哪,
不要沾染不潔之物;
離去時要保持潔淨。
52:12 你們用不著匆匆忙忙地奔逃;
你們不是逃命。
上主要在前頭領導你們;
以色列的上帝要從後面保護你們。
受苦的僕人
52:13 上主說:
我的僕人要完成使命;
他要受讚美,得到最大的榮譽。
52:14 許多看見他的人都大感驚奇,
因為他的容貌憔悴,
幾乎沒有人的形象。
52:15 現在,許多國家將因他驚異;
許多君王將啞口無言。
他們將領悟以往的奧祕,
聽見沒有人說過的事。
53:1 他的子民回答:
誰會相信我們的傳報?
上主的大能向誰顯示呢?
53:2 這是上主的旨意:
他的僕人要像幼苗抽芽,
像花草在乾旱的土壤裡生根。
他既無威儀,也不英俊,
不能吸引我們的注意;
他的儀表平凡,
不能引起我們的傾慕。
53:3 他被藐視,被人棄絕;
他忍受痛苦,經歷憂患。
人都掩面不看他一眼;
他被藐視,我們不敬重他。
53:4 但是,他承當了我們的憂患;
他擔負了我們該受的痛苦。
我們反認為他該受責罰,
該受上帝的鞭打和苦待。
53:5 為我們的罪惡,他被刺傷;
為我們的過犯,他挨毒打。
因他受責罰,我們得痊癒;
因他受鞭打,我們得醫治。
53:6 我們都像一群迷失的羊,
各走自己的路。
但我們一切的過犯,
上主都使他替我們承當。
53:7 他受迫害,受虐待,
但他一言不發。
他像待宰的小羊,
像被剪毛的羊,
他一聲不響。
53:8 他被拘禁,受審判,被處死,
沒有人關心他。
他為了我子民的罪惡離開人世,
為了我子民的過犯被置於死地。
53:9 雖然他從來沒有凶暴的行為,
也沒有撒過謊,
他卻跟邪惡人葬在一起;
他和財主共墓穴。
53:10 上主說:
他挨打受苦是我的旨意;
他的死是贖罪的祭。
他會看到自己的後代;
他有長久的歲月。
藉著他,我要實現我的計畫。
53:11 經歷了一生的痛苦,
我的僕人要重新得到喜樂;
他必知道受苦不是徒然。
我公義的僕人將因認識我而使眾人成為義人;
為了他,我要赦免他們的罪。
53:12 所以,我要使他在偉人中有地位,
在強盛的人中得榮譽。
他自願犧牲生命,
承擔罪人的命運。
他擔當了眾人的罪,
為他們的過犯代求。
一、在這段經文中,你觀察到哪些關鍵字或概念(人、事、時、地、物…)?你為什麼會特別注意到這些關鍵字或概念?請分享你從閱讀本章中引發的特別聯想。
l 描述耶穌降生和救贖的過程。但猶太人對耶穌的想像不是這樣,猶太人寄望彌賽亞是軍事政治領袖。
l 賽40-53當中,有四種僕人之歌。但聖經舊約當中的僕人之歌,代表聖經作者的信仰體會。
l 52:3-6看起來也很像中間插入的經文段落,可能也是不同作者。這段也是這整段經文當中,唯一以上帝親自講話的方式出現的段落。
l 53:6-7:迷失的羊、受苦的僕人。用羊的形象把個體和群體連結。
l 受苦的人也有可能是以賽亞這群先知群體。
l 53:8-9:已經有特定指涉某個人,使用限定描述。
l 背景:以色列人被抓到巴比倫之後,生活在那邊,巴比倫有自己的宗教文化,甚至有圖書館。在巴比倫帝國統治下,當地的圖書館都有其下所統治各民族的文獻。以賽亞先知這派人,極有可能已經透過圖書館讀到相關文獻,了解到原始宗教的「馬杜克」。受到預言,要透過替身來代替國王受到苦難和鞭刑等等。當時都會找到身體有瑕疵的人,都是被找來當替身的選擇。
n 猶太教信仰,透過「解構」和「除垢」的方式,將原本巴比倫的異教宗教信仰轉換成猶太教信仰的意義。
l 耶穌反映彌賽亞的形象、受苦的僕人
l 四首僕人之歌之一
l 52: 3-6插入的編輯段落
l 經文以羊的形象把受苦的人都連結在一起,集體與個體
l 53:8 -9 有具體的細節,可能是在預言某一個先知會受這樣的災害
l 巴比倫宗教習俗有替身幫國王被鞭打遭受厄運,幫國王除罪。通常這樣的人是身體本來有殘疾的,所以形容憔悴,然後最後這個人會死的。聖經作者透過解構、重構巴比倫的宗教來成為信仰的核心。
(第二、三題)(52:1~12)「新出埃及」與救贖的盼望:以「上帝救恩」超越「叢林法則」
按照本段經文的描繪,亞述帝國與巴比倫帝國對以色列民族的奴役,是「優勝劣敗的叢林法則」。然而,本段經文給以色列百姓的盼望是:在「叢林法則」的現實主義情境之外,唯有上帝「救恩」的力量能夠超越這一切,帶給人們真正的救贖,這也正是弱者之所以能有盼望的依據。當然,得到救贖的最重要前提是:對上帝敬虔的態度。
二、(52:1~12)「新出埃及」的個體生命詮釋
承上所述,個人生命的經歷,往往也是「叢林法則」多於「公理正義」。在你個人生命的經歷中,是否曾經歷過來自於他人不公道的壓迫,或者是有志(理想)難伸的困境?倘若從這段經文可以帶給我們突破生命困境的盼望,你認為我們可以如何盼望生命的救贖?心態上可以做出什麼樣的調整?
l 沒有為什麼?不用付出任何代價,強者就可以任意決定弱者的命運。
l 巴比倫社會拜眾神,台灣社會民間宗教拜眾神,比較像資本主義。基督教比較像社會主義,已經被決定好了。
l 華人社會的文化價值:簽六合彩,A不行就找B,B不行就找C。
l 這段經文呈現出生活世界的實況:努力不一定會得到回報。有些人遇到不好的事,是因為他在錯誤時間、錯誤地點,遇到錯誤的人。
l 兩種思維(個人遭遇來自於因果&個人遭遇是偶然)都是說得通的。個人所有的努力,都是構成要件中的充分條件,但並不保證絕對有好的結果。
l 西西寫過一本小說,講香港能夠有現在的成就的原因。
l 「天人合一」在中國傳統當中,出現沒有公義公正的概念。
三、(52:1~12)「新出埃及」的集體生命詮釋
放眼世界歷史,從古代到近代,都充斥著優勝劣敗的叢林法則,但仍可看到不少弱者得解放、公理得伸張的情境。你是否可在當代世界的各民族國家的歷史情境中,找到受壓迫者得解放、正義彰顯的具體例子?在你成長的台灣(或其他)社會當中,人們面臨的壓迫或不公道的情境有哪些?我們如何預備自己的心態,等待救贖的盼望?
l 就是沒有盼望,才要逃亡。
l 在沒有找到群體出路之前,先保持內心的穩定和平安,即使面對外在的壓迫。
l 現在的香港是在「大離散」(diaspora)的年代,要思考如何去保存自己的「集體記憶」,讓記憶不會消散。
l 什麼是香港文化?如何在流亡海外期間建構自己的主體性?
l 認同(identity)構成的方式,有很多模式:物質基礎(生理因素)、文化基礎。目前最被接受的說法就是:歷史記憶。每次都在修改舊的歷史記憶,增加新的歷史記憶。
l 現在在不同社會生活的香港人,會發展出不同的歷史記憶,並會形成群體相似性,但同時也會形成差異性。處在大離散狀態當中的人,很難形成同一的「公民宗教」。
l 即使個人做的抉擇對群體毫無改變能力,但並不代表沒有辦法真正改變結果,只是我們在有限時間內無法真正看到我們作為發揮的效用。
l 以斯帖是在自己不知道自己可以憑個人之力改變大局的前提下,憑著信心去作為。她在對的時間做了對的事情,導致結構上出現了大轉變。
l 但以理在一群人當中,被挑選為示範者。他雖然無力改變大局、推翻巴比倫王,但他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堅持自己的價值。
l 賽40-55章當中談到,即使在歷史的侷限當中,在自己有限的夾縫當中,堅持自己所能做的,得到僅有的盼望。
l 推薦的影片:《慕尼黑交鋒》(https://waynesan.com/munich-the-edge-of-war/)。思考:個人是否能以一己之力,撼動歷史大局?如何在有限結構條件下,堅持原則和理念,等待時間,等待革命性時間的到來?
l 52:11 從香港離開好像是離開巴比倫,但逃亡中並沒有感受到上帝的引領。但是在台灣才慢慢定下心來,因為剛開始的時候香港的狀況世每下愈況,禮俗崩壞。以前建立起來對生命的尊重也慢慢崩壞。但感謝主來到教會得到支持才慢慢恢復盼望。
l 52:3-6 讓人感到有些絕望,是上帝決定一切
l 我們努力不一定會得到回報,很多事情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但我們的社會一直相信人定勝天。但這並不排除因果論。這兩種思維是可以並存的。有時候會只有在極限的狀況中感受到這樣的心境。
l 上帝的救恩超越叢林法則,這不能相提並論。這是兩個不同的文化。
l 正是覺得沒有希望才要逃命。反而看到台灣才有希望。怎麼樣在等待的過程中保持盼望,不讓狂亂亂進自己的心,這很重要。2019年之後看到媒體被關閉心很苦。V12能夠安慰我。你們不是在逃命,是上主在領導、保護著。很重要的是內心要保持盼望。有時候政權沒有壓迫到自己,自己先打起來了。還沒找到出路之前,內心要保持穩定。可能無法看到希望的來到,但如何保存記憶,把使命傳承下來,是很重要的。
l 如何保存香港人的身分認同、有什麼獨特的價值? 殖民政權的做法就是把一切抹煞掉。我們可以保存自身的記憶、價值、文化。
l 希望的幼苗仍會在乾旱的土壤生根。
l 新出埃及的經驗跟早期不同,不是逃難回去。是慢慢地回去、可以緩慢地回去。我們如果沒有失去主體性,我們的信心仍然存在,有一天我們會能夠光明正大地回去。我們要思考建構香港主體性的元素是什麼。
l 很多香港人在抗爭運動中是第一次看到基督教會站出來,甚至願榮光歸香港也有基督教元素。
l 出埃及記中連摩西也沒有盡到迦南地,香港人也很多人並沒有期待有一天可以回到香港。在曠野中以色列做錯很多事情,因此在曠野四十年漂流。上帝的時間可能是很長的,祂的藍圖可能不是我們可以知道的。
l 處在大離散的香港人可能也很難發展出civil religion. 很多離散的香港人跟香港鄉土還是有連結的。如果是做歷史記憶的書寫,認同就會有機會延續下去。也許在絕望中我們無法看到直接的結果,但是,我們所做的抉擇仍然在因果的網路中產生作用,只是我們看不到。很多的知識分子沒有看到直接的結果的時候會認為這件事情無責任。例如以斯帖在不知道自己能夠發生作用的時候憑信心做了一件能夠影響大局的事情。
l 每一個人每天都用自己的方式在維持每一天可能的正常生活。每個人的方式可能都不一樣。
(第四、五題)(52:13~53:12)受苦的僕人與「代贖」的信仰觀
這段經文傳達的「代贖」(atonement)信仰觀,是貫穿新約和舊約的信仰核心。在舊約的形象是「彌賽亞」,在新約的形象則是「耶穌」。「代贖」觀念強調一個在現實生活中不起眼、甚至受歧視的生命形象,承擔了整個世界的罪惡和苦楚,最終成就了上帝所要完成的美善終點。
四、在你生命歷程或見聞所及之處,是否有哪些人曾展現過這種「以個人卑微姿態、背負起世界的責任,並將整個世界往更良善方向推進」的人事物?請具體分享。
五、我們可以如何將這種「代贖」的信仰價值,落實到我們每個人生命的具體情境當中?
l 婦女神學會批判「代贖」的概念,完全違反正義理論。
l 民主社會,時常有政治人物,利用媒體操作,塑造自己受害者的形象,藉以博取同情。
l 凡是只要工具化了,都失去其神聖意義了。
l 「代贖」是要選替身,做完所有儀式性行為,替身會死,厄運就解除。透過此過程,讓神明或律則得到滿足。用到社會意義上,「代贖」時常被拿來說明個體應該為群體犧牲。
l 受苦的僕人的內容,都是上帝說。
l 黃文雄、鄭南榕等人,希望世界變得更好,因此發自內心主動地犧牲自我的生命或人生前途。黃文雄,〈刺蔣,打破超穩定黨國結構〉。
l 從女性神學的角度來看代贖的教義可能是需要反省的
l 政治上營造被害者的形象,容易找到一個出口或受罪的理由。凡事只要工具化、操作以後就失去神聖性了。
l 代贖的教義一直在神學中都有。例如死刑中也有一些代贖的元素。
l 代贖的教義要非常小心去運用。53章其實是在批判巴比倫的宗教系統,竟然用這樣的人來代替,猶太人才是受苦的僕人。猶太人並不是假藉他人之口來指派受苦的僕人,而是把自己看做是受苦的僕人。
l 例如刺蔣案、鄭南榕,這些人並不是被他人的意志所決定,而是自我出於有意識的決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