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xtual Bible Study in Taiwan, founded Jan. 23, 2017
◎對象:不分宗教信仰、年齡、性別、族群等多元及差異,只要願意敞開對話、追求真理與生命意義者,都歡迎參加。
◎處境查經班@台北全台語:每主日晚上7:00於濟南教會(台北市中山南路3號)後棟交誼廳 02-23217391
◎處境查經班@台北:每週一晚上6:30於濟南教會(台北市中山南路3號)後棟交誼廳 02-23217391
◎處境查經班@台南:每週六下午2:00於台灣教會公報社台南總店(台南市東區青年路334號)
◎處境查經班@台南六甲:每週五晚上7:30於六甲教會(台南市六甲區建國街150號)
◎處境查經班@高雄:每週五晚上於活躍教會(高雄市鹽埕區五福四路111號)電話洽詢0973 595 552

2021年7月19日 星期一

以賽亞書23@台北濟南教會

以賽亞書23@台北濟南教會
時間:2021.7.19(一)晚7:00
視訊查經:
台北處境查經班每週一 · 下午7:00 - 9:00
聖詩:
聖經:以賽亞書23章
有關腓尼基的信息
23:1 以下是有關泰爾的信息。 在海洋上的水手們哪,痛哭吧,你們家鄉的泰爾港已經被毀滅了,房屋和海港也被摧毀了。你們的船隻從基提回航的時候,就會聽到這個消息。
23:2 沿海的居民,西頓的商人們哪,哭泣吧。
23:3 你們渡海去作買賣,把埃及出產的五榖賣給各國。
23:4 西頓城啊,你蒙羞了;深海大洋不認你,說:「我從來沒帶過孩子,也沒生男育女。」
23:5 埃及人聽到泰爾淪陷的消息也都要傷痛。
23:6 腓尼基人哪,哀哭吧,你們還想逃到他施去!
23:7 這是歷史悠久、繁榮的泰爾城嗎?是曾經送人到外國去建立殖民地的城嗎?
23:8 泰爾是京城;它的商人馳名遠近。是誰使它遭受這樣的厄運呢?
23:9 這是上主─萬軍的統帥所計劃的;他要終止他們肆無忌憚的傲慢,要使驕傲的人變為謙卑。
23:10 他施殖民地的人哪,去耕種田地吧!沒有人再來保護你們了。
23:11 上主已經伸手越過海洋,打擊那邊的國家。他命令毀滅腓尼基的商業中心。
23:12 西頓城啊,你的好日子已經過去了。你的人民受壓制,即使他們逃到基提島去,也不會有安全。 (
23:13 那群帶著野獸來吞噬泰爾的,是巴比倫人,不是亞述人。巴比倫人架起攻城塔,攻破泰爾的堡壘城牆,使那城變為廢墟。)
23:14 在海洋上的水手們哪,痛哭吧,你們所倚賴的城市已經毀滅了。
23:15 泰爾城被遺忘的時候快到了;它要被遺忘七十年,那剛好是一個國王的壽數。七十年後,泰爾要像那詩歌中所描述的妓女: 

23:16 拿起你的豎琴,到城裏周遊; 
你這被遺忘的妓女, 
奏你的琴、唱你的歌吧! 
也許你的情郎們還會回來。 

23:17 七十年過後,上主要讓泰爾恢復商業上的交易。世界許多國家要向它租用船隻。
23:18 它要把經商的盈餘奉獻給上主。它不再私藏金錢,要把錢送給敬拜上主的人,使他們豐衣足食。



以色列王國疆界(所羅門統治時期)

問題討論:
一、以賽亞書23章專門論到腓尼基的遭遇,跟之前論到埃及的經文相呼應。特經文特別以當時二個非常重要具代表性的海港城市作為代表,地中海東岸的泰爾(舊譯:推羅),跟西頓。在今天的經文中,有哪些景象、辭彙或事件,讓你印象特別深刻?為什麼? 

l   V.4:西頓城的羞辱來自於海洋。

l   腓尼基人是古文明裡面最早進行國際貿易的人。

l   V.16:先知以賽亞對於國際貿易的態度較為負面,以妓女還形容他們。

l   V.17:先知對於腓尼基人的批判不像是對於其他周邊國家的批判力道那麼強大。允諾70年後要讓腓尼基人再經商。

l   腓尼基人雖然一度衰微,但要再度興起。

l   以賽亞書前面用了很多章節來批判並宣示上帝會懲罰這些民族,但不知道為何上帝要懲罰腓尼基人。

l   腓尼基人不像是其他周邊帝國用武力去征服他者,而是用商業貿易和其他國家打交道。

l   這裡批判的驕傲,可能是指腓尼基人因為經濟繁榮富庶,而產生對於其他民族的鄙夷。

l   本章的背景是猶大國末期西底家王時期,這時巴比倫帝國已經非常強盛。猶大國曾試圖聯合周邊國家,包含腓尼基人的城邦,共同對抗巴比倫。本章的寫作,其實是在波斯帝國讓猶太人「歸回」之後,有各種事實背景和資料之後所寫。當時的國際觀非常開闊。描寫腓尼基人由於在海外建立許多殖民地,因此,視野較為開闊。

l   V.13:帶領軍隊來攻佔泰爾的,就是巴比倫人,巴比倫人架起工程塔,歷史上確實如此。此處經文事後來寫出的。

l   本章在先知譴責各鄰邦(Ch. 14-23)時,沒有那麼譴責腓尼基人,因為腓尼基人較不像是其他民族那樣殘暴,他們只是透過貿易經商,導致驕傲。因此,上帝要留給他們生機。

l   V13:翻譯的問題影響解讀歷史。和合本翻譯的是:亞述人滅掉腓尼基人。現代中文譯本翻譯的是:巴比倫人滅掉腓尼基人。聖經研究學者認為,這會導致兩種對於歷史的年代解讀。



二、經文敘述,靠海吃飯的腓尼基遭災的時候,連埃及人及沿海的居民都會哀痛悲傷。經文用「上帝向海伸手,震動列國」(v.11「上主已經伸手越過海洋,打擊那邊的國家)來形容。你覺得,這是為什麼?另外,經文將大海擬人化,藉此說道:「我沒有劬勞,也沒有生產,沒有養育男子,也沒有撫養童女」(v.4「我從來沒帶過孩子,也沒生男育女。」),你覺得這是在表達什麼? 

l   以色列人是陸路民族,對於水比較害怕。這裡講「上帝向海伸手,震動列國」,意思是讓以色列民族在下一階段,透過海洋能夠觸及世界。

l   以賽亞用的很多比喻都是「生態式的」,例如:生產等等。以賽亞生長的背景是宮廷,但是卻能用生態式的比喻來講述道理。顯示他很親民(因為他先前裸體三年去抗議)。

l   V.9:「使驕傲的人變為謙卑」顯示,先前可能腓尼基人沒有向猶太人納貢。到後來上帝要他們的錢獻敬拜上主的人用。

l   以色列人和腓尼基人之間的關係比較和諧,因為他們之間沒有軍事上的衝突,而只有商業貿易互動。所羅門王蓋聖殿的時候,有向腓尼基人進一些樹木作為蓋聖殿使用。à兩者關係較為對等。

l   腓尼基人曾經是海洋霸權,這裡要講的是,海洋不是只是腓尼基人的,而是大家的。這段經文比喻,腓尼基人似乎將自己當成海洋之子,但以賽亞想要強調,海洋不是腓尼基人的,而是大家的。

l   陸路國家較為看重鄰國,海洋國家則可以擺脫將視野放在鄰國。陸路國家要攻打海洋國家較為困難,因為不具備海洋和造船相關的知識。腓尼基人由於城邦屬性為海洋屬性的關係,他們對於「安全」的思考,完全有別於陸路國家,因為他們不會時時恐懼被鄰國攻打。à仍須注意的是,即使是海洋國家,主權都在上帝手中。

l   V.17:「上主要讓泰爾恢復商業上的交易」,這裡的「交易」在希伯來文當中是「行淫」。

l   以色列人由於是農業民族,對於商業貿易一般都比較鄙夷。(中國古代也有類似的觀念。)用比較批判的觀點去看,當時的猶太人對於商業貿易充滿了偏見。

l   台灣以前有很多農產品賣到中國,但由於重重政治阻撓,使得台灣農民沒有保障。

l   腓尼基人城邦被打敗的啟示:不可以驕傲。每個國家,無論當前經濟狀況多好,在國際上也要與人交朋友,並且是基於互利互惠的原則。當前國際局勢,除了經濟上的合作,在國防上也要合作,才能共同確保「集體安全」。古代人若地理位置安全,則不用擔心被侵略,但現代社會,由於科技非常發達,在各處都有安全疑慮。因此,唯有共同合作,才有確保共同安全的可能性。

l   1:3:「約拿要逃往他施去,躲避耶和華的面。他施就是約拿逃跑的城市。」

l   腓尼基人當時往海洋發展。當時的航運技術條件和現代很不同,當時只有風帆,所以只能沿著地中海行進,在沿海建立了不少殖民地。在殖民的過程,很容易發生權力不對等,例如奴役當地人民。這樣自然容易產生驕傲自滿的心態。

l   V.12指他們逃往基提島,就是今天的賽普勒斯島。



三、第八至九節描繪了腓尼基人的城市泰爾(舊譯:推羅)在當時的社會富庶非同尋常,並說明了他們傾倒的原因是上帝要使高傲的受污辱,使尊貴人遭蔑視。你覺得,上帝為何不喜悅人享有高傲和尊貴? 

l   由於腓尼基人掌握經濟上的優勢,使他們瞧不起許多周邊民族,不願意跟猶太人結盟共同對抗巴比倫和亞述。用高高在上的態度面對他民族,不願意跟他人進行結盟。然而,結盟才能確保安全,若能基於「共同價值」的結盟才會穩定。

l   陸路國家例如中國,由於陸權時期發展的武器都是去攻城掠地,隨時都想要當武林盟主,要嘛侵略人要嘛避免被侵略。但是海洋國家就比較會用貿易的方式,和其他國家互動。海洋國家在崛起時,由於面對海洋,充滿了好奇心,願意探索。陸路國家只會比誰拳頭大。à台灣也應該培養這類的海洋精神才對。解決問題,不用武力,而是用和平談判的方式。

l   由於海洋國家容易透過貿易,把握其他人無法把握的機會,賺到榮華富貴,導致人民容易驕傲自滿。有了錢,就會認為用錢可以解決一切問題。這看在上帝眼裡,肯定是不會喜悅的。

l   如果掌權者能把「謙卑」當成執政的指標,就不會變得高傲,也不會導致上帝不喜悅。也才是台灣人民之福。


四、今天的經文分為二段,在論完腓尼基人的傾倒後,15-18節講到七十年之後,事情有了轉機。經文用妓女周遊唱歌來形容,她會再次讓人想起,再次獲得利息或雇錢,與萬國交易。但她一切所得都要歸上主為聖,不再為自己積攢存留,反而是為了供給上主面前的人,讓他們得吃飽有衣服穿。妓女所得按律法來說是不得獻給神的,你覺得,為什麼上主要接納妓女的所得?這是在形容哪種經濟狀態下的社會?在哪種核心價值及政治制度的配套下,這樣的事情方才有可能存在? 

l   原本商業邏輯是,不用管經商的對象是誰(商人無阻國)。但是,今天的經文提供另一種視野,一個被擊打過的商業民族,後來的所得要用來獻給上帝使用。隱喻就是:可以發展出一種更為文明或公平的貿易模式,可能是公平貿易。

l   以香港為例,一個蕞爾小島,透過英國殖民發展成為亞洲重要的貿易中心。在其高度發達時期,香港人是瞧不起許多其他周邊民族的。然而,經歷過這幾年的政治社會的運動,香港社會幾乎進行了很大的社會反思。香港人開始反思過去那種只重視貿易和利益,卻不重視人權和價值的商業性格。許多香港人發現,商業的發達,不能脫離一個社會,因為一切的利益所得,都是取之於社會。沒有社會的基礎,商業豈能存在。一個轉變過的例子是蘋果日報的老闆黎智英,從過去只重視經濟利益,轉變為他應該為香港社會盡一份道義。一個值得反思的問題是:在追求商業利益目的之前,是否需要有一些基本的原則和道義要遵守?

l   看到香港目前的情況,台灣也應該提醒自己,不要靠勢,以為自己是第一島鏈不會淪陷,而要提醒自己,我們的核心價值是什麼?周冠威導演和黎智英都說他們要留在香港,因為他們內心對那塊地方有一份眷戀和義務感。


五、你覺得今天的經文如何挑戰並衝擊現今世界的經濟體制?教會和基督徒該如何將今天的信息落實在教會,台灣社會,乃至全球中?

l   歐洲人的國際觀相對比較開闊,探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在歷史上,他們經歷許多戰爭、殺戮和衝突。從泰澤朝聖之旅回來的青年都提到,在那裡的歐洲人內心,都充滿對於和平的渴望。

l   AZ疫苗一開始研發的目的,就是要透過便宜的價格,讓窮人都可以打得起。研發疫苗的人後來得到很大的讚賞。商人在賺錢,不只是在商言商,還可以決定市場規則和價格。但今天的經文提醒我們,賺錢可以,但要懂得分享。

l   企業責任 CSR、大學責任 USR、永續發展指標 SDGs

l   公平的經濟制度要注重分配機制。其實財富就跟子彈一樣,大部分人都會想要囤積不會想要分享。除非我們重新定義財富:把社會資本、生態資本都算進來。

l   普世教會在關心南北差異的時候指出,北方國家幾乎花掉全世界資源的五分之三,那些貧窮國家很可能餓到死亡,但是歐美國家則時常浪費食物。要思考的是:政府干預經濟到底是愈多愈好,還是愈少愈好?全球性的組織,是否需要有一個共同跨國的組織和機制,來處理市場上的不對等?例如:現在全球有成立一個組織,認為疫苗不該是商業利益邏輯,而是人類必須,因此要盡可能將疫苗普及世界各國和各階層的人。也有人提出國民基本所得的保障。

l   IMF1990年代也許曾經想要幫助經濟弱勢國家,但是他們的方法錯誤了,為善不足,做善事沒有做到最後。他們應該調整的是幫助弱國的方法,不應該高高在上覺得用我的方式,而是要對症下藥。à要改革全球理想的政治經濟體制,其實不用改得太完美,只要有改善即可。

l   其實不用講到政治經濟體制,從信徒和教會內部講起即可。很多教會非常有錢,信徒也是,可以透過練習「十一奉獻」來逐漸落實。

l   可以在地方開展產業(例如:餐飲業),幫助地方發達經濟。感想:如果你想要幫助人,就要從自己開始落實,透過開餐廳或店面經商,提供地方人民需求,用最合理的價格。這樣不僅給予地方工作機會,也給地方供應需求,更把合理價格帶給地方。推薦網站:https://www.newsweek.com/ceo-who-raised-company-minimum-wage-70k-says-revenue-has-tripled-1583610#:~:text=Seattle%2Dbased%20company%20Gravity%20Payments,to%20%2470%2C000%20six%20years%20ago.

l   台灣很多企業做所謂他們的社會公益、社會責任,出發點還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企業形象、宣傳品牌),與今天經文提到的歸給耶和華,讓所有敬拜上主的人都能豐衣足食的出發點是不同的。

l   人們最需要的其實是方向,政治經濟制度時常只是其次。人的方向要清楚,要有價值,才能達到上帝要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