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境查經班(路得記第2章)
時間:2021年2月1日(一)7:00pm 協調者:蔡丁貴/陳文珊
聖詩:476 全能至尊的神!
路得在波阿斯的田裏撿麥穗
2:1 拿娥美有一個親族,名叫波阿斯,既有錢又有地位,是她丈夫以利米勒的親族。
2:2 有一天,路得對拿娥美說:「讓我到田裏去撿人家掉落的麥穗,我一定會遇到一個肯善待我的人。」 拿娥美說:「你去吧,女兒。」
2:3 於是路得到田裏去,跟在收割工人背後撿掉下的麥穗。正巧路得撿麥穗的這塊田是波阿斯的。
2:4 不久,波阿斯從伯利恆來;他向收割工人問安說:「上主與你們同在!」 他們回答:「上主賜福給你!」
2:5 波阿斯問領班:「那是誰家的女孩子?」
2:6 他回答:「她就是跟拿娥美從摩押回來的那個外國女子。
2:7 她要求我讓她跟在工人後頭撿麥穗。她一大早就開始工作,現在剛停下來,在涼棚下休息。」
2:8 波阿斯就去對路得說:「聽我說,小姑娘,你不用到別人田裏去撿麥穗,就留在這裏跟女工一起。
2:9 看男工到哪裏收割,你就跟著女工撿取。我已經吩咐我的男工不可欺負你。你渴了,就到水罐那裏喝他們打來的水。」
2:10 路得向波阿斯下拜,伏在地上,說:「你為甚麼待我這麼好?這麼關心我這一個外國人?」
2:11 波阿斯說:「你丈夫死後,你對婆婆的種種孝行,我都聽見了。我知道你怎樣離開了父母和自己的鄉土,怎樣來住在這一個陌生的民族中。
2:12 願上主照你所做的報答你。願以色列的上帝─你所投靠的上主厚厚地賞賜你!」
2:13 路得回答:「先生,你對我真好(「你對我真好」或譯「求你善待我」。)!雖然我連作你的婢女也不配,你還這樣用親切的話安慰我。」
2:14 到了吃飯的時候,波阿斯對路得說:「來,吃一點麥餅,蘸著醋吃。」路得就跟工人們坐在一起。波阿斯遞給她一些烤好的麥穗,她吃飽了,還有剩下的。
2:15 在她走開又去撿麥穗的時候,波阿斯吩咐他的工人:「讓她隨意撿,就算從堆著的禾捆中去撿也不可為難她;甚至要從紮好的禾捆中抽些出來,讓她撿,不可責備她。」
2:16 併於上節
2:17 路得就這樣在田裏撿麥穗,直到傍晚。她把撿來的麥穗打了出來,差不多有一簍。
2:18 她把打好的麥子帶回城裏給婆婆看,又把留下來的食物給婆婆吃。
2:19 拿娥美問她:「你今天從哪裏撿來這麼多麥穗?你在誰家的田裏工作?願上帝賜福給關愛你的那個人!」 路得就告訴婆婆,她是在波阿斯的田裏工作。
2:20 拿娥美說:「願上主賜福給波阿斯!上主始終對活著和死了的人信實仁慈。」拿娥美又解釋說:「那個人是我們的至親,有義務照顧我們。」
2:21 路得說:「他還叫我跟在他工人後面撿麥穗,直到收割完畢。」
2:22 拿娥美對路得說:「是啊,女兒,你最好在波阿斯的田裏跟女工一起;要是你到別人的田裏去,恐怕會被欺負。」
2:23 於是路得跟女工一起撿麥穗,一直到大麥小麥都收割完畢。路得繼續跟婆婆住在一起。
出席成員:春生、丁貴、怡政、世鴻、迪安、易宏、秋蟾、紹綱、擎天、軒豪、麗禾、浩然、有文、羽喬、斌洲、任浩、吳崢、憲宏、淑安、曜境
問題討論
一、這一章經文您看到、聽到、感受到什麼(人、事、時、地、物、場景、角色⋯)?
(第一組)
A. 「上主與你們同在」:這是聖經裡常出現的話,也是天主教神父每次對會眾的問安語
B. 波阿斯有錢有地位
C. 路得預見波阿斯純粹是個意外。在那之前,路得並不知道她去的是誰的田地。
D. 古代的信仰具有高度的地域性。
E. 此處強調「外國人」,顯示當時以色列人是歧視外邦人的。然而,古老的希伯來傳統並非如此,在亞伯拉罕的時代開始,希伯來人的習俗是「要接待外邦人」。
F. 在人類學上,發現早期智人就開始使用了麥子作為作物。根據以色列史學家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在《人類大歷史》(Homo Sapien)裡一書指出,人類是被麥子種下了非要使用麥子的基因。(哈拉瑞屬於無神論的觀點,但他的歷史觀點,非常值得思考。)
G. 麥子的特殊意義:祝福(撿拾麥穗)。麥子在《路得記》此處具有高度的文學意義。
(第二組)
A.路得應該是美女,波阿斯給他的優惠多到有點誇張的地步。男人什麼時代都會找藉口:你那麼孝順。
B. 古早的社會就是好事傳千里,波阿斯早就知道路得的孝行。
C.「我一定會遇到一個肯善待我的人」,這應該是他的祈禱。路得生活困苦,履行對拿娥美的承諾,拿娥美年紀大不方便撿麥穗。路得非常體貼拿娥美的困難,所以願意履行拿娥美的承諾。我讀起來這章,氣氛不錯。
D.波阿斯本來應該要娶拿娥美,不是路德。因為拿娥美是波阿斯的親戚。我在如何有陽謀....
E.你稱在一個女人,僅稱在他的外表,不是很好的稱讚。你搭訕的時候應該是找另一個理由。
F.拿娥美搞不好聽到今天的狀況,就已經在腦海裡規劃好之後的計畫。
G.她的婆婆是有盤算的。
H.波阿斯很看得上路得。
I.第九節,男生負責收割,女人負責撿取。
J.女人負責把作物綁成一束。
K.波阿斯知道拿娥美是他族裡的人,他知道他有義務要照顧。長得漂亮可能有,波阿斯的立場是要以「至親照顧本族」的立場,才符合當時的習俗。
L.如果路得長得很醜,這個故事也成立。
M.我們暫時不要把外表放在中間,人性還是有光輝的一面。
二、媳婦路得與婆婆拿俄米之間,立於什麼樣的基礎讓他們能夠和諧互動共同生活?對於當代社會的婆媳相處之道有什麼啟發?
(第一組)
A. 在當時興盛的錫安主義(Zionism)氣氛下,猶太人高舉種族主義(racism),加上寡婦在當時的希伯來社會非常難以生存(有可能淪為乞丐和妓女),路得仍願意緊緊跟隨拿娥美。
B. 拿娥美是腦袋清楚的婆婆。起初先講重話,醜話說在前(說她自己一無所有),向路得坦誠自己的情境。最後兩人共同跨越障礙,走向共同生存。她們最終能夠在一起的基礎是:享有共同價值。
C. 拿娥美主動開口改變了兩人的關係,不再是婆媳關係,而是「母女關係」(稱路得為「女兒」)。可見,規則或是法律都要與時俱進。
D. 「知足感恩」是困境中基本必備的態度,然而有此態度仍不夠,若能像路得和拿娥美一樣,「善解和包容」才能帶領彼此突破困境。兩人的革命情感改變並轉化了她們之間的關係。
E. 轉變後的關係是「生命共同體」,使兩人能共度困難。可以將此觀念引伸到台灣人如何思考彼此之間的關係,應該可以是「生命共同體」,面對共同的敵人,團結內部。
F. 科學四個步驟(觀察、找公式、實驗、發表),這項方法都有被書中的三人(路得、拿娥美、波阿斯)使用到,用此方法去尋找可以與自己共同組建共同體的人。
G. (第2節)路得說「我一定會遇到一個善待我的人」不只是展現其信心,更顯示了她的體貼(想讓拿娥美放心)。「沒有勇猛的毅力,不可能有惜捨的善行」。「我從來都沒有成功,但我的敵人一一倒下」。
H. 你求告我,我就應允你。把你所知到又大又美善的事賜給你。黑暗裡看見大光。
I. 拿娥美和路得之間的關係若放到現代社會很難被接受,因為路得會影響到丈夫的地位。
(第二組)
A.他們能那麼和諧,就是因為她的先生已經掛了。如果路得的先生是媽寶,那就比較如意有婆媳問題。
B.有一個情況可能是同病相連,產生了同理心。
C.台灣的婆媳問題滿緊張的。
D.現在的人自我意識比較強,比較沒有妥協的心態。如果女生沒有經濟能力,就容易「摳」人。這是娘家的教養,所以人家說,要娶妻一定要看丈母娘。路得未必很漂亮,但很溫順,男生一看就會喜歡。
E.在一般傳統家庭結構中,最父權的就是婆婆。
F.媳婦熬成婆。
G.以前不必做現在也不用做。
H.為什麼人形成的社會,就會對女性這麼的壓抑與貶低?我剛結婚,台語不太好,我叫夫家的稱謂,跟我先生不一樣。我當下理解這個狀態其實是很難過的。
I.他也不見得看清你。
J.女性其實是一個社會角色,是被整個社會建構出來的。所以女性是第二性,男性是第一性。
K.主從關係,男性為主女性為輔。
L.現在就是過渡期,其實台灣離那個時代沒有很遠。現在,進步有,保守也有。
M.社會在轉型,我們這一代都是要聽父母親的,包括嫁娶。現在我們這一代都是要聽小孩子的。婆媳之間的衝突,應該跟社會結構的改變多少有關。女性的經濟能力有提高,跟以前就不太一樣。
N.從這一篇的結論來看,就是好心有好報。波阿斯娶了路德,對路得來說是好的結局。如果他們沒有結婚,就沒有大衛王。
O.我想到一點,以我這個年紀來看,會被這個情節感動,如果你去問少年,他們對這個故事的感受有可能不同。
P.我覺得路得很單純。
Q.這個故事是強調路得的信心。如果我要問「這個故事為什麼在聖經裡」,是路得選擇以色列的上帝。一個人要如何在這樣的社會找自己的未來,我們也可以說路得的信心是很大的,他選擇比較苦的生活,是因爲他相信上帝會照顧他。應該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會被編到聖經裡面。
轉變關係:v.2 女兒,不再是婆媳關係
婆婆不使用權柄
生命共同體
把利益放下,看不見自己,只看到別人
黃彰輝:「united we stand, divided we fall.」(合一則穩固,分裂就敗亡)
三、摩押婦人路得往耶路撒冷田裏去撿拾麥穗可能遇到的困難是什麼?路得如何克服心理壓力勇敢走出去?
(第一組)
A. 當時普遍的情況是:路得出去,幾乎很難遇到善待她的人,因為社會氣氛是排外。
B. 類比到台灣的國際地位,國際社群的大部分成員都不看重台灣,但只要我們對自己有信心,會遇到更多的友善者。
C. 「相對論」(theory of relativity)強調:觀察者會改變事件本身。(參見:https://w3.math.sinica.edu.tw/mathmedia/HTMLarticle18.jsp?mID=42402)此外,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測不準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觀察者會改變量子的移動。(參見:https://web.phys.ntu.edu.tw/physhistory/spacetime/vol_23/v23_p89.pdf)
D. 信心是種子。
E. 二戰後初期,美國歷史家和外交家喬治・肯南(George F. Kennan)於1947年以筆名「X」於《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期刊發表文章〈蘇聯行為的根源〉(The Sources of Soviet Conduct),認為若要處理蘇聯問題,是讓其自行瓦解,別讓內部問題外部化。因為他清楚看到,蘇聯政權的本質充滿了內部矛盾,所以,讓其自行內耗瓦解即可。(文章來源: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russian-federation/1947-07-01/sources-soviet-conduct)
(第二組)
A.他們生活應該滿貧困的,不得以時,為求生存需要去田裡撿麥穗。我像像自己,碰這樣的處境,會有點膽怯。如何克服這種處境。
B.我覺得路得走出去是因為他沒有退路,如果有空間猶豫不決,表示還有退路。
C.現代版的撿到穗:弱勢群體跟在資源回收車後方,民眾會主動把回收物給他。
D.如果路得是男性,會有不同的結果。無論古今,女性比男性容易面對現實,更敢走出去。
E.男性好像比較玻璃心,尊嚴比較容易破碎,破碎比較難修復。
F.父權結構不只壓迫女性,也對男性有壓迫。
G.可能很多家暴是男性的玻璃心引起的。
H.如果父權結構能夠破除,應該有機會。
I.責任平等。
J.上帝的信仰對平權有幫助嗎?
K.聖經,不一定是去要分別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你可以看聖經,去支持平權,或去反對平權。如何去看是重點。
路得看到拿娥美的信心
路得:「我一定會遇到一個肯善待我的人。」(2:2)這句話讓婆婆放心
勇猛的毅力
被欺負
四、外邦人婦女路得與以色列富人波阿斯在田裏的際遇與對話,感受不到富有與貧窮的對立,也感受不到族群不同的歧視。這是拿俄米口中以色列本族的傳統?還是人性中可能存在的共通性?
A. 「認真的女人最美麗」:路得和拿娥美皆是如此。兩人都認真思考人生,且真心相信。最終,她們真正得到上帝的祝福。
B. 「信心」是關鍵:路得能夠「自覺」(self-conscious),相信上帝必然祝福她。
C. 「信心」的內部必然含有「認真」的元素,由於路得相信必能克服困境,並真正踏出那一步路去採取行動。於是得到祝福。這裡經文強調的道理,和《雅各書》裡強調的「信心」與「行為」的共存關係是相近的。
D. 共同性:當波阿斯「給予」(to give)之時,他就打破了民族、宗教、階級等屬性對立所受到的限制。延伸思考:當日本已經評估中共政權可能崩解後造成的內部混亂,以及大量的海外難民潮。於是,日本政府已經開始預備在海外蓋島接受未來中共政權瓦解後可能出現的大量難民。這顯示,「給予」是蒙受祝福的第一步。台灣也應該開始思考如何「給予」。
E. 基督教信仰所傳達的,往往是和人性本質(human nature)相對立的「逆理」(paradoxes)。按照人性的常態來看,人都是追求「自利」(self-interest)的。然而,《路得記》當中,波阿斯所展現的是一種「利他主義」(altruism)。此外,新約當中,耶穌基督所表現出來的,也就是這種「逆理」最完美的體現,耶穌是上帝之子,潔白無罪,但他卻為了世人的罪犧牲自己。這種「捨己為人」、「看輕自己」的精神,就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精神。《路得記》裡展現的這並非人性的常態,而是要為當時的希伯來民族樹立一個可供效法的典範。延伸思考:20世紀德國社會心理學家佛洛姆(Erich Fromm)晚年的著作《所有或所是?》(To Have or to Be?)一書當中,深刻反省了人類文明進程當中所展現的精神。他認為,西方近一千多年來,展現了一種「征服者精神」,透過「擁有什麼」去證明人類存在的價值,其行為就是掠奪他人、侵略外邦,為人類文明帶來了災難。相對地,原初的基督教精神強調的是「殉道者精神」,透過「給予」(to give)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是什麼」。後者的精神才應該是解決現代文明走入黑暗道路的良方。
F. 波阿斯以人性中的高貴層面去展現了其領導力(leadership)。
G. 西元1999年,達賴喇嘛和西方許多頂尖的神經科學家(neuroscientists)聚集在加州,討論「破壞性的情緒」(destructive emotions)本質的問題。這場會議的一大共是就是,當代社會之所以有許多爭端和劇烈衝突,通常和世界各國的政治人物具有「破壞性的情緒」並不能善加控制所導致。這種「破壞性的情緒」倘若適度,不會影響社會,但若過度,則會造成混亂。這場會議的討論後來出版專著《當佛學遇上神經科學:和達賴喇嘛對話,關於人類心靈的靈性和科學的觀點》(Where Buddhism Meets Neuroscience: Conversations with the Dalai Lama on the Spiritual and Scientific Views of Our Minds)(連結:https://www.amazon.com/Where-Buddhism-Meets-Neuroscience-Conversations/dp/1559394781)。
H. 韓國電影《寄生上流》當中展現了人性的特質。有兩點值得一提:首先是「朴太太有錢,所以善良」。其次是「貧窮的味道」(貧窮人家住在地下室,常會潮濕)。可以從當中看到,隱形的歧視常是人們之間鴻溝的主要來源。
認真是一種信仰的行動
we shall overcome 對立性:富有與貧窮,族群對立
「給予」打破「對立」,波阿斯的給予、恩賜、善意,打破對立
「例外」叫做「奇蹟」
帶給人類社會「paradise」
「罪惡」朝向「良善」、「寬容」
路得有勇氣接受「給予」
「捨己」違反人性的,朝向「高貴典範」
波阿斯:進步社會過程中的價值展現,good leadership,分配正義
五、本章中拿俄米、路得、波阿斯的角色與處境各有不同,在社會結構組成上頗具代表性。我們每個人在自己目前處境上可能都有這些角色的某些比例,我們能夠從他們的身上學到什麼?做到什麼?
A. 有人提出「認識基督,才能展現神性」,進行了熱烈的辯論。一種更寬闊的觀點認為:即使不認識基督,也常能展現「神性」。很多人不是基督徒,但展現善良仁慈的特質,即是展現了「神性」。相對於此,有很多基督徒,充滿了不寬容和歧視他者的態度,便是展現了「魔性」。因此,「捨己」展現神性,人皆有之,看人們是否要發掘並發揚它而已。不一定要具有基督徒的身份,才能展現神性
B. 拿娥美的寬容體諒、路得的忠誠善良、波阿斯的仁慈慷慨,都完全展現了高貴的人性,也就是具有神的形象、具有「神性」。
C. 台灣人面對外來的弱勢者(前來政治避難的香港人或其他國家的人),應當展現善良仁慈慷慨的態度。基督徒更應該如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