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xtual Bible Study in Taiwan, founded Jan. 23, 2017
◎對象:不分宗教信仰、年齡、性別、族群等多元及差異,只要願意敞開對話、追求真理與生命意義者,都歡迎參加。
◎處境查經班@台北全台語:每主日晚上7:00於濟南教會(台北市中山南路3號)後棟交誼廳 02-23217391
◎處境查經班@台北:每週一晚上6:30於濟南教會(台北市中山南路3號)後棟交誼廳 02-23217391
◎處境查經班@台南:每週六下午2:00於台灣教會公報社台南總店(台南市東區青年路334號)
◎處境查經班@台南六甲:每週五晚上7:30於六甲教會(台南市六甲區建國街150號)
◎處境查經班@高雄:每週五晚上於活躍教會(高雄市鹽埕區五福四路111號)電話洽詢0973 595 552

2021年1月25日 星期一

路得記1@台北濟南教會

處境查經班(路得記第1章)
〔前1小時分組討論,後1小時全組分享〕
時間:2021年1月25日(一)7:00pm 協調者:鍾友全/柯怡政
聖詩:485 主,助阮互相接納

約拿書與路得記皆屬抗議文學,成書有其特殊背景:
BC539年古列(居魯士, Cycrus)准以色列人回猶大地(總督:設巴薩、所羅巴伯)
BC516年所羅巴伯重建聖殿/第二聖殿時期(大祭司約書亞,先知:哈該、撒迦利亞),後所羅巴伯失蹤
BC440年總督尼希米修築城牆
BC400年祭司以斯拉(帶回一本律法書─五經)從事宗教社會改革
〔1禁異族通婚種族純淨;2確立律法書權威;3建立宗教領導的社會制度〕

以利米勒全家遷往摩押
1:1 很久以前,在士師治理以色列的那段時期,地方上發生了饑荒。有一個以法他族人,名叫以利米勒,原住在猶大伯利恆;他帶著妻子拿娥美和兩個兒子─瑪倫基連,一起到摩押國,暫時住在那裏。他們在那裏的時候,
1:2 併於上節
1:3 以利米勒死了,留下拿娥美和她兩個兒子;
1:4 這兩個兒子娶了摩押地方的女孩子─娥珥巴路得。大約十年後,
1:5 瑪倫基連也死了,留下拿娥美,沒有丈夫,也沒有兒子。 
拿娥美和路得回伯利恆 

1:6 拿娥美還住在摩押的時候,聽說上主眷顧他的子民,使他們有好收成,就準備跟兩個媳婦離開摩押回本土去。
1:7 她們一起動身回猶大,但是在路上,
1:8 拿娥美對兩個媳婦說:「你們各自回娘家去吧!願上主以仁慈待你們,像你們善待了我和已故的人一樣。
1:9 願上主使你們兩人有機會再結婚,都有歸宿。」 於是,拿娥美吻別她們。兩個媳婦就放聲大哭,
1:10 拿娥美說:「不!我們要跟你回到你本族的人那裏去。」
1:11 拿娥美說:「女兒啊,你們還是回去吧!為甚麼要跟我走呢?我還能再生兒子來作你們的丈夫嗎?
1:12 回去吧!我的女兒,走吧!我已經太老,不能再結婚了。就算我還有一點希望,能在今晚結婚,而且會生兒子,
1:13 你們願意等他們長大嗎?你們能等著不去嫁別人嗎?不!我的女兒,這是不可能的。上主懲罰了我;我很為你們難過( 「我很為你們難過」或譯「我為你們的遭遇而難受」或「我比你們命苦啊」。)。」
1:14 她們又哭了起來。娥珥巴終於吻別她的婆婆,回娘家去了( 「回娘家去了」是根據一古譯本,希伯來文沒有這幾個字。);但是路得還是捨不得離去。
1:15 拿娥美對她說:「路得,你嫂嫂已經回她本族和她的神( 「神」或譯「諸神明」。)那裏去了。你也跟她回去吧!」
1:16 可是路得說:「請不要叫我離開你。讓我跟你一起去吧!你到哪裏,我也到那裏;你住哪裏,我也住那裏;你的民族就是我的民族;你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
1:17 你死在哪裏,我也死在那裏,葬在那裏。除了死,任何事( 「除了死,任何事」或譯「甚至死」。)都不能使我們分離!要是我背誓,願上主重重地懲罰我!」
1:18 拿娥美路得堅決要跟自己走,也就不再勸阻她了。
1:19 於是倆人繼續她們的旅程,來到伯利恆。她們到的時候,全城的人都很興奮。婦女們驚叫說:「她真的是拿娥美嗎?」
1:20 拿娥美說:「不要叫我拿娥美,叫我瑪拉( 「拿娥美……瑪拉」:在希伯來文,拿娥美的意思是「愉快」;瑪拉的意思是「痛苦」。)吧!因為全能的上帝使我命苦。
1:21 我出去的時候富足,回來的時候上主卻使我空無一物。上主責罰我;全能者使我受苦。為甚麼還要叫我拿娥美呢?」
1:22 這就是拿娥美和她的摩押媳婦路得摩押回來的經過。她們到達伯利恆,正是開始收割大麥的時候。

出席成員:怡政、友全、春生、哲道、世鴻、迪安、丁貴、思翰、易宏、秋蟾、紹綱、擎天、軒豪、麗禾、浩然、有文、Wilson(新)、雷羽喬(新)、斌洲、任浩、吳崢

問題討論
一、這段經文你看到什麼(人、事、時、地、物…)?

士師時期為前1390年至前1050年

1. 拿娥美的克制、同理心
2. 路得是聖經中少數作為卷名的女性(另一卷是「以斯帖」)
3. 暫時寄居摩押
4. 士師時期(約1300~1000BC.)
5. 拿娥美的開明態度(對於異族和異教的包容)
6. 媳婦有主動權可離開婆婆,但她仍然留下
7. 推測拿娥美應該尚未停經,仍可以生育
8. (21節)「出去時富足」和「回來時空空」為強烈對比的文學筆法,反映拿娥美內心的孤寂
9. 拿娥美對於路得的態度,可以解讀為:她擔心帶回異族女子,容易引起眾人注意
10. 同志神學觀點的解讀:路得有可能愛上拿娥美
11. 拿娥美擔心遺產被路得拿走

二、本章以利米勒與拿俄米為何要遷居摩押地?這件事是否讓你想到人類遷襲移民的歷史,一般原因是什麼?若將焦點縮小到我們的家庭,可否分享我們搬家遷移的故事,且簡述一下原因為何?
Part 1(聖經脈絡)
1. 經濟因素而移民:希伯來人居住之地多為沙漠,容易產生飢荒。拿娥美一家人當時就是因為飢荒,移民摩押地。
2. 在尼希米的時代,由於希伯來人的「民族主義」情緒高漲到極端,導致排外情緒出現。《路得記》極有可能為民間傳說,以外邦女子的事例來批判極端的尼希米所提倡的極端民族主義和排外情緒。因此,可將本卷聖經視為「抗議文學」。
3. 「以利米勒」意為「我的神是我的王」,「伯利恆」意為「麵包之鄉」。然而,現實的情況卻是猶大地出現飢荒,導致以利米勒必須離開這裡,移居摩押地。可以看出,作者以文學筆法呈現反諷。

Part 2
1. 早年的台灣人,離開台灣到海外留學,多是求學或經濟因素,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2. 二戰後隨著國民黨政權遷移到台灣的民眾,是因為政治因素。
3. 近年台灣接受香港難民或移民,這些香港移民,多因為政治因素而來。
4. 今日的美國:川普主政下的美國反對移民,到了拜登就任後給予移民居留權。à移民理論:(1)經濟。(2)同族群體已定居該國,也會導致群聚效應。
5. 古代猶太民族VS.今日猶太民族:
(1) 尼希米的時代,猶太民族出現錫安主義(Zionism),強調猶太民族的血統純正和文化的統一性。與之對立的,則是《路得記》對於排外主義的隱含批判,《路得記》試圖提供一個猶太民族可以包容並整合異族的觀點。
(2) 近代的猶太人,受到近代歐洲民族主義崛起的影響,也於19世紀中末期開始出現錫安主義/猶太復國主義(Zionism),興起重回「應許之地」建國的念頭,開始在數十年內進行「回歸」(Aliya),也在西方國家支持下,於1948年建國。然而,建國後的猶太民族,對於境內的巴勒斯坦人卻採取排斥和強硬的態度,似乎回到尼希米時代的氣氛。然而,以色列內部或世界各地仍有不少猶太人不贊同以色列政府對待巴勒斯坦人的排外和強硬作為,主張應和巴勒斯坦人共存共榮,甚至贊同巴勒斯坦建國。à推薦電影:《交響狂人》(Crescendo, 2020)

三、請根據經文的線索(cf:v.13、v.21)體會同理拿俄米的心,當她失去先生,又死去兩個兒子,她可能的心理狀況,與信仰反應是什麼?假如你是心理諮商師,或牧師,你要如何處遇?
1. 拿娥美心裡可能有罪惡感,覺得自己因為讓兒子娶了外邦女子,才導致厄運降臨,兩個兒子都死亡。因此,她將罪責背在自己身上,不敢指責媳婦。
2. 拿娥美的悲苦命運。
3. 古代人未必用現代人的「個人主義」看問題,而可能更多是用「社會方案」的觀點看待這問題。若從「社會方案」的角度來看,《路得記》的作者想要表的是異於以斯拉和尼希米的社會方案。尼希米和以斯拉的社會方案可以被歸類為「保守主義」(conservatism)觀點,因為他們強調民族主義和排外主義。至於《路得記》作者得改革方案則可被歸為「自由主義」(liberalism)觀點,強調對於異族群進行多元包容的觀點。
進一步來講,當時的「婚姻」並非個人能夠決定的問題,而是牽涉到整個猶太人社群的法律社會經濟政治制度。因此,16節記載的「你的民族就是我的民族,你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應該是關鍵經文,意味著路得透過宣示認同和告白信仰的方式,加入整個猶太社群。
4. 19節記載,當伯利恆的民眾看到拿娥美回來,大家都很興奮。這顯示,拿娥美以前在當地非常受到民眾的歡迎,是個有魅力和影響力的人。可以合理推測,拿娥美無論在猶太地或在摩押地,對眾人、對媳婦都很仁慈良善,才會得到她們真心的追隨。à總結來說,因為拿娥美維持了其良善的世界觀,並加以付諸實行,才得到路得的高度認同,並願意追隨她回到家鄉。
5. 作為牧師或心理諮商師,若遇到拿娥美這樣的人,應該先理解,她曾經是一個對身旁的人時常帶來祝福的人,只是當下陷入人生苦境,看不見自己曾經的美好,於是對人生產生失落感。因此,協助她的方法,就是以「敘事治療」(narrative healing)引導她仔細回顧自己過去所對旁人做過的種種美好事情,並逐漸讓她理解到並看到自己的美好良善,找回曾經失落的生命,重建生命的盼望。

四、從第8-13節的敘述顯示拿俄米婆媳關係如同母女:假如以現今社會的處境來論,有沒有可能發生如同拿俄米如此感人的故事?可能條件是什麼?
1. 國片《親愛的房客》(同志電影)呈現,伴侶的家人死了,主角依然對其家人不離不棄,細心照顧。
2. 路得相信別人的信。人不懂得愛,除非你被愛。
3. 路得的意思是「伴侶」。先生死了,成為婆婆的伴侶。
4. 路得對拿娥美的愛超越了族群的界限。
5. 路得的心思很單純。
6. 台灣社會有許多外配,都是拋下本國來到台灣,無論在文化上或語言上都試圖融入台灣。希望台灣能讓她們在這塊土地上得到祝福。
7. 本卷所談路得的選擇,在古代看來很感人,但在現代看來則非常不合理。
8. 古代社會的特質是體力勞動,因此,這裡出現路得要追隨拿娥美的意願表達,是希望能彼此照應。

五、經文第16節是一段經典感人的告白文,就算男女的海誓山盟也鮮少如此形容,這段話有感動你嗎?為什麼?由路得的信仰最後認同耶和華上帝的啟示,你覺得有什麼力量可以讓流亡的中國人認同台灣,安身立命於台灣?
自決

1. 「民族」和「上帝」都可以改成「台灣」。認同是一種「意志的選擇」。
2. 「自覺」(self-awakening)的重要性:自我意識和選擇,進而告白自己的身份,歸屬於某一個群體,不再把自己當成外來者和過客。
3. 要對方有「自覺」之前,取決於我們如何對待外來者。若我們能善待對方,則對方更容易產生融入認同的集體意識。
4. 其實,拿娥美才是真正的移民,她和丈夫移民到摩押地,在外邦得到外邦女子認同自己的民族。由於是文學筆法,這當中有許多隱藏不記載的部分,足以讓讀者自己想像。但我們可以推想,拿娥美必然是以良善仁慈的態度對待外邦女子的媳婦,才能得到媳婦誓死追隨的認同,並願意與拿娥美返鄉並規劃為猶太人。
5. 若要讓流亡者認同台灣,我們本身就必須展現良好的信仰。
6. 「關懷中國人權理事會」曾協助過很多中國人,他們有沒有很謙卑的人?有,但很少。大多數人瞧不起台灣,因為認為台灣太小,抱持著大國的心態。因此,一個人要怎麼樣才會謙卑呢?要有「人性」(humanity)以及「普遍的信仰」(並不限於狹隘的宗教,而是一種良善的情操)。有人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但坦白講,很多台灣人並不堪這樣的稱呼,因為仍有不少歧視和不義在當中。台灣人是蒙福的,因此要學習展現「利他情懷」(altruism),努力去關懷並幫助他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