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xtual Bible Study in Taiwan, founded Jan. 23, 2017
◎對象:不分宗教信仰、年齡、性別、族群等多元及差異,只要願意敞開對話、追求真理與生命意義者,都歡迎參加。
◎處境查經班@台北全台語:每主日晚上7:00於濟南教會(台北市中山南路3號)後棟交誼廳 02-23217391
◎處境查經班@台北:每週一晚上6:30於濟南教會(台北市中山南路3號)後棟交誼廳 02-23217391
◎處境查經班@台南:每週六下午2:00於台灣教會公報社台南總店(台南市東區青年路334號)
◎處境查經班@台南六甲:每週五晚上7:30於六甲教會(台南市六甲區建國街150號)
◎處境查經班@高雄:每週五晚上於活躍教會(高雄市鹽埕區五福四路111號)電話洽詢0973 595 552

2017年4月16日 星期日

路加福音4:16-30

時間:2017.4.17(一)6:30pm
協調者:黃春生牧師


◎詩歌吟唱、朗讀經文(10min)
The CBS SandwichSee – Judge – Act
第一組:柯怡政、鍾友全、康紘齊、黃浩然、吳純瑜、江智方
第二組:李信仁、李騰軒、林唯倫、陳慈美、張俊彥、黃春生
第三組:鄭國忠、陳怡萱、劉聖文、林世鴻、謝承翰、

一、觀看(See):
問題一、從這段經文,你觀察到了什麼人、事、物?(小組討論,5min)
第一組
耶穌、會堂助理、群眾、寡婦、以利亞、聖經(以賽亞書)、憤怒、會堂、拿撒勒、先知在家鄉不受歡迎、饑荒、痲瘋病、安息日。

第二組
人:1.先知以賽亞書。2.耶穌。3.會眾。4.會堂(猶太會堂)。5.拿撒勒。6.窮人。7.寡婦。8.乃縵將軍。
事:1.耶穌讀聖經。2.大家稱讚耶穌。3.大家對耶穌很生氣。

第三組
1.以賽亞書
2.耶穌讀一段聖經(好像在講他自己)
3.耶穌在安息日進會堂
4.有會堂的助理
5.先知不受歡迎
6.拯救他子民的恩年(禧年)
7.提到先知以利亞、以利沙、寡婦及乃縵
8.耶穌的養父約瑟
9.麻瘋病
10.眾人很生氣到要把耶穌推下

問題二、從這段經文,你感受到什麼?令你疑惑的是什麼?(小組討論,5min)
第一組
1.耶穌有點挑釁。
2.有先知的地方發生災難,外邦人卻沒事。
3.先說會得救再說是空的。
4.為何拿以賽書給他?
5.被拉到城外要被推下山,卻能從容離開。
6.是不是不想顯神蹟,就從容離開。
7.這篇感覺也是預言。
8.4:18實現了,當下的猶太人也認同。4:21寫到應驗了,這是不是指耶穌是彌賽亞,將帶領他們去實現?
9.4:22 中譯與台譯有許多不同。

第二組
1.為什麼大家對耶穌這麼生氣?
2.耶穌明知他們會生氣,為何還要講?
3.耶穌為何還要用俗語?
4.眾人說:「這個人不是約瑟的兒子嗎?」既得觀念
◎感受:
1.為何恩典可以帶到「外邦人」(乃縵)?
2.耶穌故意挑戰猶太會堂的群眾,似乎有些白目
3.耶穌到底影射了什麼?影射激怒了會眾,即他們生氣的原因
4.耶穌自己是被揀選的
5.恩典不會臨到會堂裡的人
6.耶穌為何可以從容地從人群中走出去?

第三組
1.為何怒氣填胸?
2.為什麼耶穌講到以利亞和以利沙時代的事,眾人生氣到要推他下山?
3.(21節)說是「已應驗」但到今日仍未應驗
4.好像預知眾人反應所以耶穌很從容?
5.明知道大家會有生氣的反應卻仍要講出來是故意的嗎?
6.所謂「先知不受歡迎」是真的嗎?
7.耶穌生長在「多元家庭」,因此眾人更懷疑他說的話。
8.(23節)迦百農曾發生過什麼事?

二、判斷(Judge)
問題三、為何耶穌講道要選擇《以賽亞書61:1-2》這段經文?
(小組討論,10min。小組報告,10min)
第一組
1.他們也認為耶穌是特別的人、先知。
2.應該是猶太人都知道的典故。
3.經文是人寫的,不要用絕對的方式來論斷。

第二組
1.耶穌引用《以賽亞書61:1-2》預告即將發生的事
2.耶穌第一篇講道引用的經文,但講道篇沒有留下來。
3.為何恩典給外邦人,猶太人這麼生氣?既得利益者很生氣。
4.耶穌宣告舊約先知所預言的事即將發生

第三組
1.可能暗示他是誰
2.可能猶太會堂的人很有錢
3.「恩年」存在的意義。時間快到了但既得利益者不想面對。
4.彌賽亞的就任詞
5.耶穌看見當時社會人民的痛苦

問題四、為何大家對耶穌的講道「大感驚奇」?又為何對耶穌「怒氣填胸」?
(全體討論,10min)
1.群眾心理:先讚賞耶穌「大感驚奇」到,踩到痛處而「怒氣填胸」,質疑耶穌身份不對,何以說大話?
2.耶穌把他們心裡的痛講出來?耶穌挖苦他們!
3.外邦人要得禧年,讓既得利益者很生氣,要他們自廢武功更難!乃縵將軍是外邦人、寡婦是弱勢族群,當與自身利益有衝突,就變臉!
4.耶穌在迦百農已有神蹟、名聲,群眾期待耶穌回到家鄉來幫助我們。為何耶穌要澆熄家鄉人的希望?
5.如果耶穌出現在長老教會的總會年會中,會不會因為「傳福會」改革而被趕出去?
6.耶穌為何與會堂的人「對立」?為何耶穌不好好地講?為何耶穌會「強硬」?耶穌為何不息事寧人?

問題五、經文可類比我們當下哪些處境?我及我們社會底層面對哪些掙扎?
(全體討論,10min)
1.耶穌「處境化」的詮釋。傳統解釋強調「婢女傳上帝」,但耶穌詮釋卻是乃縵將軍(外邦人)蒙禧年。如果要在年會發表不同「意見」時,要先衡量自己的身份,有可能要像耶穌一樣,有衝突的可能。
2.既得利益者在當時和現今的社會均是一樣,不願意放手。
3.群眾希望耶穌把好處留給家鄉、留給會堂的人。

三、行動(Act)
問題六、我及我們社會底層如何對抗生命的掙扎,如何帶出自我或集體的反省?
(小組討論,10min。小組報告及全體討論20min)
第一組
1.當時禧年的制度還是存在。
2.我們是不是太過的佔有資源。要分享給需要的人。
3.台灣還無法像北歐國家的社福制度,仍需努力。
4.提醒大家成為既得利益者時,遇到改革時要不吝放下。
5.不要隨意看輕他人。

第二組
1.現今的年輕人,對現今社會巨大的不滿、憤怒,反應在網路上,我們需要去關注這些年輕人的心理,帶著同理心去服事他們,了解這群人心中的痛。
2.「他者(被擄者...)」是者誰?我們認識身旁的「他者」嗎?如何使他們得自由?我們習慣對「他者」進行表面的關懷,習慣貼標籤。
3.耶穌站在「他者」的處境、角度來談禧年。教會對於人群的真實接觸,他同理「他者」,站在「他者」的處境來談論這些事。

第三組
1.牧會後走入政壇,現在主持公義行動教會,一直對教會有很多的「存疑」,例如「把例律當信仰」,比如說守聖餐只能讓受洗者吃,這樣就形成山一種區隔。但沒有受洗而吃「又怎樣」!?至今不斷在對抗教會的法規。行動教會本想獨立,後因種種原因而成為北門教會的子會,由於這個無牆的教會直接牧養的是各種不同的民眾,直到現在仍有許多的掙扎與反省。
2.問題中的「如何」值得讓人去思考。例如要知道所謂的「正義」在哪裡,才能真正做到「轉型正義」。明白事情後(有同理心)才知道如何行動,同時去醫治曾受傷的人。應該要有人去傾聽受害者的聲音,構築一個「說」與「聽」的管道。教會應確實傳達受苦者的聲音。今日的教會是否敞開大門?而非單單追求平安與幸福。
3.對領聖餐同樣曾有疑問。即使已經受洗,到現在去到各教會仍然覺得與心中想的公義有落差。
4.要真的走入需要者當中與他們同行,就算本來會害怕,但實際上參與在其中就能知道他們的處境。
5.講「真話」可能會被趕出去,以至於現在越來越沒人敢講。
6.宋泉盛牧師曾說:神學應該要生活化,讓每個人容易懂,而不是越講越深奧好像牧者很有學問似的。
7.我們必須不斷挑戰自己「既有思維」,越多的了解、就越能除去成見與恐懼,避免心中的認知和實際情況之間的鴻溝越來越大。所以要參加處境查經班,多聽各種觀點、刺激思想。

全體:
1.大專奉獻主日,遇到教會壓力。例如,不能表明自己的身份與認同。
2.受難週讀《沈默》面對壓迫要對抗或是忍辱求生?有掙扎。
3.關於「聖餐」:美國長老教會早已經開放幼兒洗禮者,也可領受餐。去年,美國長老教會(PC)通過接納無論是否受洗皆可領受聖餐,但各教會也可視情況辦理。愈對話愈有理解與新的看見。
4.重新思考「聖餐」意義,聖餐是「和好」的宴席。例如:詩篇23:5「在敵人面前,你為我擺設盛筵」,是和好的宴席。
5.台灣的特殊處境下,福音行動的詮釋。
6.成為主動歡迎的群體。例如,台灣某些廟宇的「平安餐」,開放給大家享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