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15:打穀機
V.4:誰決定歷史的方向
V.1:諸海島(有可能指向:腓尼基人)
V.25:東方征服者
V.16:簸
V.18:旱地有水源
l 上帝透過先知講的話,我們不能精確掌握,只能接受。哲學家波普(Karl Popper)曾提出過「可否證性」(falsifiability),即可應用在看待此段經文如何看待人面對上帝的話語。(關於falsifiability,詳見: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popper/)
l 「預言的自我不實現」,具體的例子就是社會主義哲學家馬克思(Karl Marx)所說的「無產階級專政」,試圖讓無產階級專政,最後卻是少數統治菁英專政,而非無產階級專政。
l 丹麥哲學家齊克果(Søren Aabye Kierkegaard, 1813-1855)曾提出「信仰之躍」(leap of faith)的概念(儘管實際上齊克果從未使用過這個詞)。(參見:https://mygestaltherapy.com/what-is-kierkegaards-leap-of-faith/)à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如何從人有限的思維跳脫出來,全然相信上帝,此為「信仰之躍」。
l 「你這蟲」(和合本聖經的翻譯)的擬人形象,讓人感受到上帝臨在說話。(注意:在現代中文譯本翻譯為「弱小」,則沒有擬人形象。)à使人聯想到,二戰前的德國社會,猶太人總是被貶抑為蟲。
l 人們常忘記自己在與上帝爭辯。因此,上帝要你先安靜,再來與他討論。
l 靈恩經驗,源自於人類想要解決現有困境。
l 信仰是:上帝並不去具體解決你的問題。想解決問題只是短暫的。然而,人與上帝的關係是超越性的、永恆性的。人在與上帝的關係當中摸索,逐漸找到答案。
l 所謂的「迷信」,是一種強調交換關係的人神關係。至於所謂「信仰」,則具有超越性,超越一切具體情境。
l 要小心不要用具體事例來推論上帝的旨意。例如:中國是否會攻打台灣。
l 信仰是:在測驗自我與上帝之間的親近度。上帝是一切美善。正如同神學家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所作的獄中詩:《所有美善力量》(Von Guten Mächten, 1944):
所有美善力量都默默圍繞
奇妙地安慰保守每一天
讓我與你們走過這些日子
並與你們踏入新的一年
儘管過去的年日折磨心靈
艱困時光重擔壓迫我們
主啊!拯救飽受驚嚇的心靈
以那為我們預備的救恩
今天請讓燭火溫暖地燃燒
是你帶給黑暗中的我們
或許這會引領我們再相聚
明白你的光在黑夜照耀
寂靜深深圍繞我們展開
讓我們聽見那豐富聲響
從週遭無形世界向外擴散
凡你兒女盡都高聲歌頌
(副歌)
所有美善力量都奇妙遮蓋
不論如何都期盼那安慰
在晚上早上每個新的一天
上帝都將與我們同在
l 聖家堂神父的一段信徒堅振禮的禱告詞:感謝天主使台灣有如此多樣宗教的土壤,讓他們最終選擇了天主。à思考這段禱告詞,可以發現:神父的禱告當中,充滿了開闊與包容的信仰觀。
l 長老教會總會經常與其他宗教進行交流。
l 遠藤周作,《深河》。
l 鈴木大拙,《佛教與基督教》
l 2013年長老教會總會有找一位德國海德堡大學新教神學教授葛德‧泰森(Gerd Theissen)來臺演講,他就曾說道:台灣宗教的多樣性令人驚嘆。這使台灣不會受到單一性的毒害。多樣性是台灣最珍貴的資產。
l 葛德‧泰森(Gerd
Theissen)著作包括:《那個加利利人的影子》(Der Schatten des
Galilaers)、《保羅與他的辯護律師》(Der Anwalt des Paulus)。
l 台南神學院隔壁就是佛教的彌陀寺,兩者之間關係不錯。這點曾受到葛德‧泰森的大力讚揚。
l 教會以成功神學追求的數字成長,和黨國時期的「拼經濟」思維具有相似的邏輯。這種信仰觀點,缺乏對於信仰的深刻反思,值得檢討。
l 我們應該學習其他宗教的敬虔態度。例如:伊斯蘭教的信徒對於儀式的堅持,是基督徒可以借鏡的。
l 思考問題:如何平衡「人本」和「神本」之間的關係?
l 為什麼當前台灣面對中國的軍事威脅,仍然歌舞升平。主要是因為現代戰爭都是專業軍人的事,人民實際上能做的事情非常少。於是,自然持續關注自己的生活,無視於大環境的潛在戰爭陰影。
l 在絕境中沒有,沒有悲觀的權利。
l 人的恐懼擔憂為何會產生?通常是先有外界的刺激,人會依照承受度去反應。當上帝為人出手,人就不再恐懼擔憂。
l 新莊某位牧師發出「1995閏八月」的明確預言。在那之後,很多人響應他的預言,紛紛移民到貝里斯,然而後來實際上發現,其實整起事件背後,涉及一宗投機的土地開發案。
l 《以賽亞書》的許多內容,其實是猶太民族被擄後,用回顧過去不堪的經歷的觀點,重新書寫歷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