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xtual Bible Study in Taiwan, founded Jan. 23, 2017
◎對象:不分宗教信仰、年齡、性別、族群等多元及差異,只要願意敞開對話、追求真理與生命意義者,都歡迎參加。
◎處境查經班@台北全台語:每主日晚上7:00於濟南教會(台北市中山南路3號)後棟交誼廳 02-23217391
◎處境查經班@台北:每週一晚上6:30於濟南教會(台北市中山南路3號)後棟交誼廳 02-23217391
◎處境查經班@台南:每週六下午2:00於台灣教會公報社台南總店(台南市東區青年路334號)
◎處境查經班@台南六甲:每週五晚上7:30於六甲教會(台南市六甲區建國街150號)
◎處境查經班@高雄:每週五晚上於活躍教會(高雄市鹽埕區五福四路111號)電話洽詢0973 595 552

2020年10月26日 星期一

馬可福音4@台北濟南教會

處境查經班@台北濟南教會
時間:2020年10⽉26⽇(禮拜一)19:00 協調者:邱凱莉、林世鴻
聖詩:625 咱人欲行天路
經文:馬可福音第4章【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
【問題討論】(7:10-8:10分組討論1-3題,8:10-9:00全組討論4-5題)

成員世鴻、哲道、俊廷、怡政、Savi、任浩、俐穎、俊毅、佳玲、祚光、乃欣、登亦、吳崢、叔安、小孟、晉德、友全、斌洲、春生、文珊、擎天、浩然、丁貴、怡萱、至涵、軒豪

[觀察See]
一、從這段經文,您看到、聽到、感受到…什麼?(自由使用感官知覺去觀察與感受經文)
A.上帝國是耶穌傳道的核心訊息
B.聽了信息後的信心問題。
C.22節,誠實是最好的。因為上帝決定的法則就是這樣。
D.11節,外人聽到的一切都是藉著比喻,我從小到現在都不是很了解。耶穌在講的比喻好像是一種猜謎的感覺。不是讓門徒以外的群眾是這麼的了解。
E.耶穌對門徒講的也是比喻,只是人都聽不懂。
F.34節,他對門徒有開設特別班。比喻是比較容易理解日常的現象,門徒可以講的深入一點因為門徒的功力比較高。
    另外,12節,正像聖經所說,英文的用字有差異與中文用字不同。hear、listen。
G.33節,其實耶穌不是故意讓人聽不懂。
H.以前在警總時代,有些情治人員後來洗禮了,有些人是來寫報告。「你說的我都有聽進去」,他這個聽,是有聽進去的聽。
I.土壤可以代表人的生命階段。
J.他這裡好像是用一個真實的事情讓人去感受,有些人靠信仰來達成信心。
K.延續土壤代表人的生命階段,有可能從不好變好,也可能從好變不好。
L.41節很特別,我們對耶穌的認識尚未足夠,因為他在傳上帝國,我們對上帝國不了解,但這不了解是可以逐漸去認識。我們不是要建立上帝的國度,而是要上帝國的核心價值在地上實現。

l   耶穌跑去船上,保持社交距離、風浪大還可以睡著

l   耶穌善於教導、適時提醒,耶穌的比喻是針對理解能力不同的人用類比的方式教導,對於可以了解的人就用核心的教導

l   經文比較哲學,沒有明確的答案

l   V12令人驚恐的經文,連他所有的也要奪走,感覺上帝有點生氣,感覺經文有點暴君

l   風浪停止整個場景很可怕

l   V33V34 耶穌對群眾就用比喻,對門徒就解釋一切,為何有這種分野?

l   何且很故意有點討厭。懸疑劇

l   有時對群眾就是不能全說

l   威權時代就是必須用隱晦的方式避免被抓

l   對相信的人的方式教導的方式不同,對還不相信的人就用比喻來說,讓人去深思

l   耶穌吩咐風浪停止,目的為何是否要讓船上的人不要驚恐但是船上的人更加恐懼。耶穌預期到這些門徒的反應嗎耶穌是要這些門徒靜下來? 如果耶穌只是醒來風浪就停止了,船上的人會不會比較不害怕耶穌是否知道門徒會害怕,是否要讓人害怕祂

l   耶穌只是起床氣吧風浪太大想要繼續睡覺。

l   耶穌只是在假睡。

l   耶穌想要把門徒的恐懼帶到另一個新的層次。因為做門徒的條件是要看見別人無法看見的。

l   耶穌平靜風浪與創世紀上帝在混沌中創造,有勝過大自然的力量。

l   門徒對耶穌是有期待的,但耶穌用的方法是超過門徒想像的。

l   門徒可能跟一般人一樣很怕死,可能耶穌用一些方法來教導門徒,可能是要門徒打破生死的關頭。耶穌的回應是怎麼可能讓門徒死掉呢?


[判斷Judge]
二、從下列子題中,挑選(或提出新問題)…,並自由地分享您的聯想、推理、判斷:
1.在第3節中「有一個撒種的」,14節「撒種的人」、26節「一個人」、31節「有人」,這裡「人」所扮演的角色是?
2.耶穌在第11節中提到「外界的人」,指的是誰?
3. 第14、26、30、31節中,「上帝國」的奧祕是?
4. 第15、16、18、20節中「有些人」的處境是?
5. 第22節,耶穌揭露了什麼?
6. 從第24節到25節中,從「那有的」這三個字,我領悟了什麼?

A.農夫
B.耶穌自己
C.耶穌或是跟隨他的人,我們有時候是撒種,跟隨他的人也會在撒,他的領受跟別人可能不一樣。一樣能夠到處去撒種。

A.局外人
B.婦女神學家講到比喻,比喻能幫助你理解,但倘若不了解被比喻的東西,
那麼他是不會理解的。因為門徒已經懂了上帝國的奧秘,這些比喻是更幫助他們去把握。比喻本身畢竟不是被比喻的事物。

A.上帝國有能量,蘊藏在種子裡面。 上帝國有蘊含一些內容是說,相信的人講出去,他會自由運行,帶有力量的,有一天會結實,會收成。
    像一個小的東西變大,他需要時間長大。
B.上帝國就是上帝主權的領導,耶穌就是具現上帝的主權。拯救要臨到,他就是拯救的本身,所以耶穌又說自己是道路真理生命,他就具有不斷擴展的特性。那個信息是有生命的,透過生命實踐出來。
C.耶穌所講的比喻,幾乎不用解釋,針對「比喻」這個「解釋」是後來加上去的。比喻本來就有很多解釋。上帝國需不需要付出?我們希望讓所有人都領受都獲得,如果有1/4人聽懂你在說什麼,那1/4的人出去繼續宣揚。撒種的比喻是四福音書中唯一有解釋的比喻。
D.盲人摸象會不會誤解上帝的意思。
E.對或不對還有一個判准,就是耶穌。上帝國是信心、救贖、公義。
F.我讀這段感覺,是很有安慰性的章節。我在街頭宣講台灣獨立建國,會感到挫折,但撒種的比喻很有安慰的。耶穌講這個對我來說很受用。
G.受國民黨教育的人,荊棘。

l   撒種的人是指耶穌

l   外界的人

l   有些人是指接受福音的人

l   是否有些人是抓耙子

l   威權時代語言會傾向於抽象、用大自然的比喻

l   耶穌完全沒有提到羅馬帝國

l   在群眾就不用上帝國

l   巴勒斯坦是農業社會,用撒種的比喻就很自然

l   新興宗教的發展過程也是類似,非常神秘,區分圈內人與圈外人

l   第一種不信,第二種,淺信,第三種,思慮很多,第四種,好土

l   就連基督徒內部也有這四種人

l   蘭嶼有兩個部落舉行小米祭。但蘭嶼主要的食物是芋頭。小米祭豐收之後田地就長雜草。很多人在淡季的時候去田地翻土。翻土的過程真的非常辛苦。鋤草的過程也很辛苦。我們必須要思考甚麼是好土土讓裡面的雜草與石頭都必須要除掉。在撒種之前有很多預備的工作。

l   以前讀這段經文會以為有些人就是這樣,但是真正耕種的時候是要去預備土壤。我的工作有的時候時要陪伴一個人很久。不要把人想成沒辦法的,有的時候就是要慢慢來拔除野草。每個人有不同的時期,有不能接受的時期。很多時候門徒都不懂。

l   我第一個直觀的感受是那我是好的土壤嗎如果我們把人分成這四類如果我們終極目的是要發芽,那為何要撒在石地跟路旁每個人的心都像是田地,一個人可能是同時混合這四種狀態。我們要檢討自己的心田哪些是好土,那些是路旁。

l   每個信息就像是福音的種子,紮根、發芽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耶穌也許像是陪伴者,也許是要鬆土,敲頭敲幾下。

l   基督的福音要紮根要面對很多舊勢力,需要有一批人跟耶穌一樣去改革環境,讓種子可以發芽。這些門徒重視耶穌的教訓,所以耶穌需要示範改變一個環境的重要。所以耶穌可能對門徒比較嚴苛,透過很多的方式讓門徒在心境上有所轉變。耶穌是透過撒種的比喻來教導門徒他們要做的事情是很重要的。

l   原來耶穌在跟門徒講這些土地,是指門徒的心中就有這四種土地。耶穌的作法很像諮商者,故意切割外界的人,但其實耶穌是在講這些學生,這樣這些學生才聽得下去。耶穌的學生就是充滿這些土地的人。

l   我覺得學生雖然很笨,但是學生是願意實行上帝旨意的人,耶穌還是陪伴他們。


三、比對一下經文所說,與自己的處境、感受有何關聯:
1.我可以怎樣向人傳福音?
2. 沒有安全感的年代,叫人不斷去追求……我追求些甚麼?
3. 我如何成為別人的光,引領人遇見神?… 
撒種者,不要有挫折感。
生生不息,持續不斷、代代相傳。
行動:撒種、成長、結實、收割。
四種土:只有一種選擇。
已知付出會有3/4的損失。

A.耶穌在說的是一種價值,上帝國的捷報、耶穌的誕生,像人傳福音當然是耶穌,也不要忘了耶穌傳講的上帝國。我們心目中的國家,應該是要有上帝國的價值。民主自由尊重愛憐憫,我覺得要建立的國家是要有這種價值。每次台灣選舉是在換國家,不是在換政黨。
B.福音對我來講,就是不要有挫折感,面對最後的結果要有認知,因為不可能每個種子灑下去,都會有結果。看到這種現象,也要知道說這是符合自然的規則。這個規則是有無形的力量在掌握。自然為什麼會有這個規則,因為這個世界是上帝創造的。他有一定的秩序、運作法則。所以我們對福音的傳播,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循環。
C.這個種子,對我來說非常重要。第3節開始,對我的悔改非常重要。我很感謝濟南教會。22節,就是在啟示我們,你要留心聽。申命記六章四節。教會就是一群追求的再一起聚會。我們聽一個人在說話,就可以聽出他的核心價值。你們要留心聽。

l   12年前我開始抗爭的時候有很多老世代的人來,我請教前輩如何抗爭我懂得的是兩句話做給人看、做給人跟。(火伯)

l   陳思豪牧師不是要去傳福音,而是要讓人看到神的愛跟基督徒的好行為。一直說沒有用。一般人很難去體會。如果很多人看到基督徒實踐愛與公義就會來詢問基督徒的信仰。

l   上周我參加彌迦論壇,聽到芥菜種會的分享。芥菜種的做法是從教導如何當保母、謀生的技藝,謀生的能力開始。原來就是馬可福音中的做法,從一顆芥菜種起,目前有很大的募款能力。芥菜種會是用當地人懂的方式去傳福音。


[行動Act]
四、撒種的比喻中提供我們什麼啟發?
如果福音(或上帝國的進步價值)就像是一顆種子,生活中有那些種子行動我可以採取?
又該如何面對不同的土壤?
初代教會的寫作時期,並沒有經歷到「收成三十倍,有的六十倍,有的一百倍」的情況。

l   我們可以是上帝國撒種的人。但使種子生長的是上帝。但我們去評鑑一個人的宣教策略卻是用人的標準去評鑑。但這也可能落入另一個極端,就是基督徒只使用四律,強調使人信神的是上帝。但這些人傳福音的方式很可能惹怒別人。這兩個極端都是我們要去考慮的。

l   V24-25會使人不平。有很多人傳福音就是有很多人跟隨,有些人就是一輩子孤獨。

l   凡有的我傳的是上帝的信息或者是我個人的信息但收成的人也許不是我。這裡講的是有信仰的人上帝會給他越來越多的回報。

l   這有可能就是我們去找好的土壤的人去傳福音就好了。

l   人內心的土壤會隨著時間改變。

l   這四種狀態也可以是人生的歷練,人生不同的階段,也可能是自己的四種狀態。

l   昨天小組我們看教宗的承繼,上一任教宗非常保守,所以上一任教宗與現任教宗有一些對話,並且討論什麼是該變得。有時候上帝的恩典時間到了土壤就變了。

l   我們要問的是我們有沒有活在上帝國有沒有去做一些努力?

l   我們需要跟耶穌一起工作去努力來讓上帝國的價值實現。

l   其實這四種土讓並不是四種選擇,是告訴人要成為好土。我們思考甚麼是成功傳福音讓人信主是成功募款成功是成功這是上帝眼中的成功嗎如果我們用信主的人數或者募款的數字是否是一種成功神學我記得陳思豪牧師的直播標題就是基督徒不傳福音。他不認同成功神學所定義的成功的。我們聽見的人是用甚麼標準去看待成功或失敗?

l   我們要做的事去做該做的事情,就會心安理得。

l   耶穌的比喻只有這個比喻是有做解釋的。比喻的解釋是後來教會加上的。耶穌的比喻是很豐富的。撒種的人不會故意撒在路旁。人不能把石頭撥開以後要撒種,撒種的人必須要有心理準備會有3/4會虧損。無論怎麼做都必須要付諸行動。無論怎麼做都會有虧損還是要繼續去做。

l   我看美國的環境,傳福音的環境是很不好的,用了很多的農藥跟化肥,用很壓迫的方式來傳福音,甚至讓土壤酸掉了。我們如果用很多的農藥土壤只會酸掉。我們如果把比喻想得更大,就要用更宏觀的方式去農耕。

l   我以前遇到一個讓我氣炸的同工。院牧部中我們探訪病者的家屬。我認為撒種的人不必是收割的人。我們無法決定別人能否信主。我很怕別人一定要別人洗禮。我的同工卻硬要別人跟著他禱告講靈語。用一種讓人排斥的方式傳福音。這個同工認為因為病人癌末了,沒有時間了,所以希望及時禱告讓人信主。我想強摘的瓜不甜。

l   我們也要檢討自己傳福音的方式是否適當。

l   當時無論門徒或者耶穌時代,他們都沒有看到教會的成功。他們看到的是教會的危機,根本沒有看到三十倍、六十倍、百倍的成果。基督教成功的例子是君士坦丁大帝才讓基督教變成國教,教會組織才發展出來。為何我們現在想要很迫切的就想要立刻看到成果?

l   耶穌說你們要留心聽。但是耶穌也提到有人聽不明白。所以這表示當一個基督徒沒有人生來就明白的。有的時候只有一個人懂,但那個人可能就是個種子。

l   台灣面對美國大選或者中國飛機的干擾其實常常會有心情起伏,我們可以思想耶穌在我們的船上

l   在街頭抗爭時我的心情起伏很大,所以我強調有信仰就比較不會害怕,不會害怕警察、不會害怕開單或者擔憂

l   在台灣這個環境裡,台灣有兩顆種子,一顆是中國的,一顆是台灣的,台灣的種子就好戲落在石縫中,中國的種子卻長得很茂盛。台灣一直有外來的惡者的種子在影響台灣。台灣如果自己不把荊棘撥開好的種子也長不成。

l   聖經有說我們是在跟看不見的惡勢力交戰 (人的意識形態、價值觀)。這就是在講現在的台灣。但耶穌也告訴我們一個方式,要有信心。台灣的主體性、台灣獨立好比種子,但是如何長成我們是看不見的。耶穌對抗羅馬帝國的方式,讓人看不見。


五、個人或社會生活中有那些處境像是風暴般讓我們無法平靜?
如何內化耶穌平靜風浪的經驗並且將這經驗分享給有需要的朋友?
奧秘:上帝國。
大樹、神木,來自一小顆種子。
帝國:風浪。
從小種子對比羅馬帝國。
付代價,付生命代價。
耶穌帶領他們經歷死亡的恐懼,挑戰門徒的恐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