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xtual Bible Study in Taiwan, founded Jan. 23, 2017
◎對象:不分宗教信仰、年齡、性別、族群等多元及差異,只要願意敞開對話、追求真理與生命意義者,都歡迎參加。
◎處境查經班@台北全台語:每主日晚上7:00於濟南教會(台北市中山南路3號)後棟交誼廳 02-23217391
◎處境查經班@台北:每週一晚上6:30於濟南教會(台北市中山南路3號)後棟交誼廳 02-23217391
◎處境查經班@台南:每週六下午2:00於台灣教會公報社台南總店(台南市東區青年路334號)
◎處境查經班@台南六甲:每週五晚上7:30於六甲教會(台南市六甲區建國街150號)
◎處境查經班@高雄:每週五晚上於活躍教會(高雄市鹽埕區五福四路111號)電話洽詢0973 595 552

2022年6月27日 星期一

馬太福音6:1-18@台北濟南教會

台北處境查經班@濟南教會
日期:2022 年 6 月 27 日 
經文:馬太福音6:1-18
協調者:劉劍玲、Augustine Liao、鍾友全

問題討論:
一、在這段經文中,你觀察到哪些關鍵字或概念(人、事、時、地、物...)?你為什麼會特別注意到這些關鍵字或概念?請分享你從閱讀本章中引發的特別聯想。

l   炫耀、大吹大擂

l   耶穌強調的詞語:隱密(第46節)、別讓人看出

l   進到內室(第6節)à耶穌的標準似乎太高

l   召會的禱告,採取大聲呼喊的方式,有時候令人驚嚇

l   禁食的意義:焦點是要我們放在內在

l   禱告:是要我們在這當中學習調整自己的心態

l   主禱文:「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


二、從耶穌對偽善的人在施捨、禱告、禁食方面的評論,他都告誡道「不可像偽善的人」。
1. 你認為,為何偽善的人要這樣做?在他們看來,這樣做會帶來什麼社會效果?
2. 為何耶穌要批判偽善的人的作為?對照今日我們社會中的宗教,你是否有見過有類似的情況?你 是否曾與這種傾向的宗教人士接觸過?如果有,你有何體會?

l   台灣的金權政治。地方派系和宮廟及黑道結合在一起。那些地方政治人物拜拜,都是偽善的舉動。

l   民主政治有其一體兩面,有什麼樣的人民,就有什麼樣的政治。

l   有些宗教人士大聲為善的對象是要給誰看?給眾人,還是上帝?

l   美國近日最高法院通過解釋文,再度將墮胎權力交給各州,形同人權的倒退。值得批評的是,這些「反墮胎」的「支持生命」(pro-life)人士,採取的是雙重標準。他們關心所謂胎兒的「生命權」,值得討論的是,他們是否也關注這些嬰兒出生之後直到其成年期間,是否在生活上有受到良好的照顧。教會人士和組織,又在美國社會對於這些弱勢者扮演何種角色?這是那些反墮胎的宗教人士必須思考的。

l   英國聖公會的基督教倫理學家Samuel Wells提出的思考:教會要如何協助或回應「支持生命」(pro-life)這派主張後續的相關照顧等作為?這才是最重要的。

l   在美國,關於教會界對墮胎問題的觀點,較為複雜。天主教傳統比較強調「社會正義」,所以即使在反對墮胎權,也會注意對嬰兒的照顧問題。基督教各宗派,除了自由派支持墮胎權之外,保守教派反墮胎,則比較沒有相關的社會正義論述或作法。


三、第 1 -4 節:耶穌論施捨與行善。
1. 你是否有在助人或行善的過程中,經歷到內心的滿足與喜悅?若有,請仔細回想那經驗,並分享 在那段經驗當中,你助人或行善過程中產生的內心喜悅,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你的喜悅主要是從 何而來?
2. 從本段經文出發思考,為何在任何年代(從耶穌的年代到現代),主流社會的價值都是:行善是 為了得誇獎和得報償?相較於行善過程中的內在喜悅,你能否覺察出兩種心理動機背後最大的差異?

l   討好型的人,其實就是一種「偽善的人」,這類人做事看的是他人的肯定,總是在滿足他人的肯定和要求,卻失去了自己。必須思考這樣的區分:文化價值vs.信仰價值。

l   政治人物都是偽善的人。

l   當基督徒並非因為自己很好,而是因為自己不夠好。因此,這是我們需要上帝的原因。

l   有些基督徒認為自己和上帝站在一起,就替上帝代言。會陷入「自以為義」的危機。

l   值得思考的問題:耶穌談這些問題(施捨、禱告、禁食等),是否跟當時的政治局勢有所關連?

l   這裡的問題展現了人類在信仰當中的一種「內在焦慮」,這種焦慮,從個人層面,推展到了群體的和政治的層面。可以思考:耶穌所說的「大使命」是什麼?《馬太福音》在納粹時期,曾被當成是「反猶主義」(anti-Semitism)的文本來讀。然而,我們今日可以思考:或許《馬太福音》在挑戰的對象是,自以為是的猶太人,自以為得到救贖。(法利賽人情節)

l   721:耶穌強調,不是叫主的人,都能夠進入天國。

l   當時的猶太社會,人們內心沒有真正的慈愛,行善的作為,通常都是出於一種外在的表演。所以,這裡耶穌要批判的,就是這種流於表象、沒有內在心靈動機的虛浮行善作為。

l   法利賽人既是宗教人士,也是政治人士。稱其偽善,是因為他們「做一分、說十分」。耶穌在這裡要提醒猶太人:做人要實在。

l   耶穌想強調,人們做事情,會有內在痛苦,是正確的,不必要妄想得到獎賞。

l   個人經驗和故事分享1:在加拿大蒙特婁讀大學時的經驗。附近常遇到比較貧窮的愛斯基摩人。愛斯基摩人的文化強調一種「分享的集體文化」,所謂的「家」是一種「室外」的經驗。有一次,A給了愛斯基摩人2元加幣之後,對方回答她:「你是我的天使。」當下,A的感受是:「不是他需要我,而是我需要他。」「上帝給予我們行善的機會,使我們有機會跟上帝連結。使我們的生命豐富。」「能夠行善,是一種恩典。」

l   個人經驗和故事分享2B曾有生命破碎的經歷,於是若看見生命破碎有需要陪伴的人,會盡己所能陪伴。在幾次陪伴對方談話,並逐漸尋找自己的同時,B發現:「在陪伴他人的過程中,雖然非常耗費心神、非常疲累。但最終也從陪伴對方中,看見自己的心靈。陪伴他人的過程,並非只是助人,而同時是一種自我療癒的過程。」「愛不是一條直線前進的道路,而是一條既有喜悅、伴隨著艱辛與疲累、同時又能夠探索自我的朝聖之旅。」


四、在第 5-8 節當中,是耶穌教導的「禱告原則」。
1. 你能否扼要歸納這些禱告原則是什麼?
2. 禱告並非基督徒的專利,在所有宗教當中都有不同形式的禱告。無論你是否是基督徒,讓我們將 禱告視為「接觸永恆與神聖」的一種心靈活動,思考以下問題:為何耶穌要強調「你禱告的時候, 要進你的內室,關上門,向在隱密中的天父禱告」(第 6 節)?在你的禱告經驗當中,你是否曾如同 耶穌所說的「關上門」,進入自己內在的深處,與主說話和相遇?若有,請分享那是一種什麼樣的特 殊經驗。


五、第 9-14 節是我們基督徒常背頌的主禱文,是耶穌親自教我們禱告的原則和內容。從耶穌教導的 整篇主禱文中,反映當時的人有什麼需要?主禱文中的哪一句讓你感到最深刻,與你的處境(個 人、團體、社會)有何關連?


六、古希臘哲人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曾說:「人的性格決定了他的命運。」(A man's character is his fate.)耶穌帶來的革命運動,就是一種「心靈革命」。從今天的經文當中可看出,耶穌要我們 「轉向內心」。從今天研讀的經文和思考中,你找到了哪些改變自己生命態度或作為的關鍵?你想要從哪裡做起,改變自己的人生?

l   「賜給我們所需的飲食」à在耶穌的時代,很多人吃不飽。

l   「禁食」的宗教意義:

n   「新教」主流並不強烈支持「禁食」。但現在新教也有牧師偶爾會禁食禱告。

n   「聖公會」有「禁食」的傳統。

n   「東正教會」國家也有禁食的傳統。例如:羅馬尼亞。

l   宗教改革時期有爭辯:禁食到底是「自主」還是「被迫」?禁食背後的信仰意義在於:我們的生命來自於上帝,終究要歸於塵土。禁食的目的是要讓人了解,生命的源頭到底來自哪裡。附帶一提,禁食只有在尊重生命權的國家是有意義的。

l   耶穌之後,其學生對於「禁食」基本上可分為兩派。其中一派強調:刻苦己身,即可成聖。另一派則強調:理性思維,無需禁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