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xtual Bible Study in Taiwan, founded Jan. 23, 2017
◎對象:不分宗教信仰、年齡、性別、族群等多元及差異,只要願意敞開對話、追求真理與生命意義者,都歡迎參加。
◎處境查經班@台北全台語:每主日晚上7:00於濟南教會(台北市中山南路3號)後棟交誼廳 02-23217391
◎處境查經班@台北:每週一晚上6:30於濟南教會(台北市中山南路3號)後棟交誼廳 02-23217391
◎處境查經班@台南:每週六下午2:00於台灣教會公報社台南總店(台南市東區青年路334號)
◎處境查經班@台南六甲:每週五晚上7:30於六甲教會(台南市六甲區建國街150號)
◎處境查經班@高雄:每週五晚上於活躍教會(高雄市鹽埕區五福四路111號)電話洽詢0973 595 552

2017年4月30日 星期日

路加福音6:1-11

經文:路加福音6:1-11
時間:2017.5.1(一)6:30pm
總協調者:李信仁傳道
預告:5/15(一)處境查經班結束後,8:30pm百合詩班第一次練唱,由莫啓慧老師帶領。
詩歌吟唱:聖詩 173 《懇求永活主聖神》
祈禱:
朗讀經文:
The CBS’ Sandwich:See – Judge – Act 
第一組:柯怡政、江智方、吳純瑜、康紘齊、黃春生、廖斌洲
第二組:鄭國忠、李信仁、陳敬元、羅貫倫、謝承翰、劉浩志
第三組:陳慈美、連常美、李騰軒、陳怡萱、林世鴻、張俊彥

觀察

問題 1. 這段經文中有什麼呈現在您眼前?(小組討論,5min)
第一組:安息日、違法、耶穌問、右手乾枯者、醫治、敘事者(路加)、法利賽人、經學教師找碴,非常憤怒、大衛一行人吃供餅,搓麥穗吃
第二組:耶穌、法利賽人、手枯乾的人、文士及經學教師在一起,耶穌在安息日治病,安息日不可工作(摘麥穗)。
第三組:
人:耶穌、法利賽人、經學教師、文士、門徒、眾人、病人
地:麥田、會堂
時:安息日
事:律法(安息日的規定、大衛的判例)
好事:醫治
壞事:害命
耶穌山頂的祈禱
手伸直,復原
物:麥穗
行為:搓麥穗
觀念:交流、更新、理解
言語:人子是安息日的主


問題 2. 法利賽人、經學教師,為什麼質疑和商量對付耶穌?(小組討論,5min
第一組:
1.耶穌與門徒做了不可在安息日工作,法利賽人、經學教師將耶穌視為「異端」
2.法利賽人認為耶穌否定傳統,挑戰權威。
3.耶穌的舉動,使得既得利益者受損,至少他們的權威
4.耶穌說:「人子是安息日的主」
5.有權力有專業的人之壓迫與傲慢

第二組:
1.指耶穌破壞律法及規矩,預謀陷害耶穌,將耶穌視為異端
2.要抓耶穌的把柄,陷害耶穌
3.耶穌故意挑戰宗教權威,挑戰律法的錯誤認知
第三組:
1.耶穌違反法利賽人、經學教師的價值與認知
2.耶穌的作為挑戰法利賽人、經學教師的權威

判斷
問題 3. 耶穌的行為、觀念和言語,有什麼與眾不同之處?(小組討論 10min;小組報告 10min
第一組:
1.安息日是救命、做好事
2.根本質疑律法的定義
3.耶穌未責備門徒摘麥穗,尺度大
4.耶穌是主動醫治病人
5.耶穌已經看穿法利賽人的心思才去醫治,是故意的
第二組:
1.耶穌把人的痛苦當作急診,看重人的重要性
2.手枯乾的人會在安息日去會堂,尋求上帝
3.耶穌的行動像公民不服從運動,耶穌的行動都具備「公共性」
第三組:
1.門徒可能不是故意的
2.耶穌捍衛門徒
3.醫治手枯乾的
4.「尊重生命」大於「律法規定」
5.他是主(主權),與眾不同


問題 4. 路加福音6:1-11 耶穌突破禁忌、挑戰權威,如果耶穌在當今社會和教會處境中,會挑戰或 打破什麼?(全體討論,15min
1.教會規定可能與社會脫節
2.耶穌所關心的事,都具有公共性
3.耶穌會挑戰「聖、俗」二分法,我們是否容許「目前沒有答案」?
4.大人訓誡、壓抑孩子,是否成為另一種「律法主義者」
5.耶穌拆解最核心的律法「安息日」,但現在的教會卻將「性」視為最核心的律法
6.耶穌如果在今日的教會,仍然會被釘十字架
7.憲法的核心關懷是「人民」,如果耶穌是政治人物,他是否也會挑戰政治。(1946中華民國憲法)
8.現代的教會以牧師的言語為核心價值,不能挑戰牧師的話。但是,「牧師無誤論」?
9.現在的教會,不講救恩、不講真理,只談個人的「道理」
10.耶穌應該會關注「女性的苦境」
11.「律法的一點一畫都不廢去」但是耶穌為何挑戰「安息日」?

行動 
問題 5. 面對現今社會與教會的禁忌與體制,路加福音6:1-11 帶來什麼樣的提醒與反省?
(小組討論,10min;小組報告,10min
第一組:
1.年會紀錄全文上網公告
2.教會的信仰核心是什麼?人權、神權是否會衝突?神的意思、旨意又是誰來詮釋?
3.教會對「宣教」狹義而刻板的印象只追求教會洗禮人數之增加
4.病痛(例如HIV),被視為罪、天罰。例如被教會視為罪,而排斥某些族群、街友。
5.「人子是安息日的主」,我們教會禮拜的主是誰?
6.在意禮拜的人數下,造成無法參加禮拜者的罪惡感
第二組:
1.耶穌關懷的核心,都是放在「人」的需要及生命上。
2.人在社會的基本權益被剝奪。例如:同志、語言、族群...
3.教會應該容許「目前沒有答案」,「目前還在努力理解」的看法。
4.群眾的「奴性」,順服律法主義者,順服在上掌權與既得利益者。台灣人的「奴性」重,反而常責備「受害者」。
5.耶穌以「聖經」的內容「大衛和他的隨從在飢餓的時候做了甚麼,你們沒有念過嗎?」來挑戰宗教領袖。耶穌看對象,以對方聽得懂的「領域語言」與對方對話。
6.「世代衝突」、「世代差異」,舊皮囊裝新酒。
第三組:
1.農曆七月鬼門開。近幾年公家機關也如此。
2.兩性角色,例如「牧師娘」的角色
3.為何有「職業婦女」,而無「職業爸爸」。教會從小「置入」兩性差異
4.小孩學才藝的不同,男女的才藝選擇都依循「既定觀念」
5.男女出軌的解讀不同。通常都以批判女性更為嚴厲。
6.可能有世代差異
7.看事情的判斷不能看表面
8.因為是信仰團體,所以沒有「懲罰機制」(無法戒規)
9.把持權力的人,或長老有問題該怎麼辦?
10.不適當的長執選上,是否一直都當下去?
11.平信徒自身的綑綁是什麼?資訊不對等情況嚴重!
12.「基督是主」?還是「律法」(法利賽人、道德)是主?


問題 6. 今天是「五一勞動節」,面對社會底層、勞動者、無家者(homeless),路加福音6:1-11 對我們發出什麼挑戰?我們可以做什麼?(全體討論,20min
會堂外:飢餓的人
會堂內:手枯乾的人
針對不同族群,用不同的「語言」
主動、積極、惹怒、挑戰
愛與非暴力「抗爭」
背十字架,不是選擇過著「舒服」。做到背十字架,而非釘十字架。
如何運用耶穌的方法挑戰權威?
對法利賽人、宗教領袖:耶穌引用聖經裡面大衛的故事
面對群眾:耶穌問救命或害命
上帝國的運動。在人看來不可能(mission impossible),但是成就的在於上帝。盡上帝對我們的呼召。
耶穌挑戰宗教的惡勢力,挑戰政治的惡勢力。
改革都是從少數人引發出來的。
台灣缺乏左派政黨,為底層發聲。
長老教會精神:民主、共和(合議制),尊重不同的理解與聲音。
他們非常憤怒,彼此商量要怎樣對付耶穌。




2017年4月24日 星期一

路加福音5:17-26

經文:路加福音5:17-26
時間:2017.4.17(一)6:30pm
協調者:老師
詩歌吟唱:
祈禱:
讀經:
The CBS’ Sandwich:See – Judge – Act 
第一組:李信仁、張俊彥、江智方、謝承翰、鍾友全、許妝莊、羅貫倫
第二組:老師、陳敬元、林世鴻、黃春生、吳純瑜、康紘齊、鄭國忠
第三組:柯怡政、陳怡萱、梁益誠、連美滿、徐芊芊、蔡孟容

一、觀察
1. 這段經文中你/妳觀察到甚麼樣的場景、人物、字句,帶給你/妳強烈的感受 (感動、錯愕、驚訝、困惑、高興…等) (分組討論20分)
第一組:1.法律賽人、經學教師。2.癱瘓得醫治。3.罪得赦免。4.耶穌看見信、看穿念頭。5.主能力與耶穌同在。6.狂妄、僭權。7.拆屋頂。8.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權柄。9.試探耶穌。10.驚奇、滿懷敬畏地頌讚上帝。11.耶穌在治病、赦罪有權柄。

第二組:1拆屋頂。2.四個朋友,是馬可福音的版本。3.法利賽人、經學教師。4.癱瘓站立起來。5.人群很多,擋住需要的人。6.主的能力與耶穌同在。7.瓦片,代表有錢的家戶。8.耶穌說:「你的罪蒙赦免了。」9.床鋪很輕?可以單人拿起。10.群眾為何沒有讓路?窄門?愛心缺乏?自我保護?(我讓路,那麼誰要讓我?)11.屋主的身份地位?

第三組:
人物:耶穌、法利賽人、法律教師、病人、朋友
場景:有錢人的家,把屋瓦拆除了
字句:
1.你的罪得赦免;除了上帝,誰有赦罪的權柄?
2.信心是指拆屋頂?
3.拆屋頂的人是當地人
4.拆屋頂,裡面的人以為要鬧場
5.為何屋內的人不讓開?才導致用如此強烈的方式
6.耶穌看穿「念頭」?除治病,又赦罪!

2. 哪些人在屋內?哪些人在屋外?(分組討論10分)
屋內:耶穌、法利賽人、經學教師、聽眾,有VIP
屋外:朋友、癱瘓,進不去的人

3. 耶穌對癱瘓病人說了甚麼?他如何回應耶穌? (全組討論5分)
第一句話:「朋友,你的罪蒙赦免了。」
第二句話:「我吩咐你,起來,拿起你的床,回家去吧!
癱瘓:立刻當著大家面前起來,拿起自己所躺臥的床回家,頌讚上帝。

二、判斷
1. 如何理解耶穌對癱瘓病人說: 「朋友,你的罪蒙赦免了。」這裡的罪可能指得是什麼?(全組討論10分鐘)
(1)主的能力與耶穌是分開的嗎?耶穌來是要赦免人的罪。
(2)在當場,主的能力彰顯出來。
(3)越是把赦罪跟醫治分開,越傾向靈恩。即主張罪與病關聯。
(4)人的罪可能是有些不好的習慣
(5)癱瘓顯然是種病,但耶穌卻說赦罪。某些教會的教導,常把病與罪結合在一起。
(6)路加福音在講群體、集體性的罪,這種罪是否有牽連性?
(7)如果這是集體性的罪,但這罪是誰定義,說不定是耶穌要拿掉此人所背負罪的「標籤」
(8)清理人的壞習慣是個罪嗎?
(9)赦罪原本是宗教「當權者」的特權,一般人沒有赦罪的權柄。耶穌是在挑戰宗教當權者。「你們赦免誰的罪,誰的罪就得赦免;你們不赦免誰的罪,誰的罪就不得赦免。」(約翰福音20:23)耶穌告訴門徒,赦罪的權柄不限於祭司,而在於每個人。
(10)對於罪的解釋:沒有對中目標。偏離上帝的旨意、道路。上帝的旨意高過我們的旨意,上帝的道路高過我們的道路,換言之,世人都偏離上帝的旨意與道路,也就是說,世人都是罪人。沒有誰比較聖潔,每個人在上帝面前都是一樣。
(11)解放神學將罪分成二種:靈性的罪(自我貶抑...)、社會的罪(政治的掌控、父權的支配...)。
(12)罪,就是貶抑自己,毀壞上帝的形象,沒有看到自己的呼召。
(13)最會定人的罪是法利賽人、經學教師。但耶穌都是在赦罪,肯定病人及朋友的信心。
(14)當時宗教官僚體系,擁有定罪、赦罪的權柄。耶穌挑戰官僚霸權。
(15)法利賽人佔據「屋子」,藉由貶抑、定別人的罪,來提升自己的神聖性與價值。
(16)法利賽人指責耶穌「僭越」,因為耶穌抵觸法利賽人、律法主義者的官僚體系與價值。
(17)教會(現代律法主義)把教條、教義當成上帝。
(18)自我解放就是「赦罪」。耶穌除去癱瘓是罪的標籤,使癱瘓得到釋放。
(19)律法主義限制人的自由。律法之下的定罪文化。
(20)罪是人與上帝的鴻溝,每個人都有罪,都須需要得赦免。
(21)良知化的教育,對抗罪的污名化。
(22)標籤、污名化。ex.不男不女、娘娘腔、雙性人...。
(23)罪得赦免:從標籤、從污名化...得到解放。

2. 屋子讓我們聯想到甚麼?屋頂可能象徵甚麼?(全組討論10分鐘)
屋子:
(1)溫室、溫暖
(2)階級、隔離
屋頂:
(1)屋頂是種阻隔。
(2)天花板,隔閡、限制。「牧函」是律法主義者設定的「屋頂」。
(3)屋頂的高度在哪?
(4)屋頂是律法主義者所設的,目的是限制人。而耶穌接納「拆屋頂的人」,還稱他們有「信心」,而且耶穌除去癱瘓被「定罪」被污名化的人。

3. 癱瘓病人的朋友的行動,讓我們聯想到甚麼?他們可能付出怎樣的代價?我們如何從癱子與朋友的行動學習到信仰的功課?(全組討論10分鐘)
教會歷史久、包袱大。但耶穌肯定癱瘓的朋友拆毀「屋頂」,稱許、肯定他們的「信心」。甚至,耶穌故意當著律法主義者的面說:「你的罪蒙赦免了。
應該效法的對象,就是耶穌本身。
拆屋頂:責怪拆屋頂的人—整理「總會語錄」的人。
打破屋內、屋外的隔離。
拆屋頂,對屋內的人(法利賽人、律法主義者)是有震撼的。
屋外的人反而有自由。

三、行動 
1. 生活周遭那些可以類比癱瘓病人?有哪些可能的社會性的罪會造成人的癱瘓?(分組討論15分鐘)
2. 主耶穌呼召你/妳在甚麼地方成為癱子的朋友?(分組討論15分鐘)
癱瘓想拆屋頂,但受限於自身處境、體制、身份、包袱,甚至別人將他貼上「罪」的標籤,或自卑而看別人的眼色。(當時的人習慣將疾病是為罪,參考約翰福音9:2)
屋內的難拆屋頂,屋外的人反而容易拆。
引發更多「屋外」的人站出來。有「爆點」不一定是壞,「衝突」邊緣才能帶來解構、解放。
「原住民傳統領域」凱道靜坐已經超過五十天。明天,中正一分局將清場。「衝突」或許能帶來「拆屋頂」的效應。
屋頂好不好拆?信心的動作?政治的動作?
屋內的人是有權的人,例如利用權柄禁止某些單位來募款。
某些屋內、屋外的人,可以裏應外合。願意排除萬難。
屋內(體制內)、屋外(體制外),有共同理想者可以彼此互相扶持,拆毀屋頂帶來醫治、解放。



2017年4月19日 星期三

處境查經班協調者服事說明

處境查經班協調者服事說明
Contextual Bible Study Coordinator Job Description

一、會前預備
1.小組場地:桌、椅。
2.全體場地:音響麥克風,看板可以張貼大圖紙,以利小組報告、全體討論。
3.文具:大圖紙、簽字筆或白板筆。
4.講義:總協調者預備經文和討論的問題。
5.對象:不分宗教信仰、年齡、性別、族群等多元及差異,只要願意敞開對話、追求真理與生命意義者,都歡迎參加。

二、查經問題的設計
1.總協調者依「觀看—判斷—行動」(See-Judge-Act),提出問題引導小組及全體討論。每個階段的問題不超過二個為原則。問題內不宜再有其他的問題。
2.問題最好是開放性的,讓每個參與者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避免太艱深的神學討論。
3.哪些問題在小組討論,哪些問題在全體討論,由總協調者設計。基本上「觀看」階段適合安排在小組討論。「判斷」階段可安排先小組討論、小組報告,後全體討論。「行動」階段適合安排在全體討論。

三、查經進行步驟
1.預備:吟詩、祈禱、讀經。
2.分組:每組4-6人,由一位協調者引導討論。晚到者,由總協調者安排加入各組。
2.觀看:你看到哪些人、事、時、地、物,事件?
3.判斷:有何領受?有何不解?經文傳達什麼信息?
4.行動:經文帶給個人及全體有何反省、挑戰?
※小組討論(大圖紙紀錄)→小組報告→全體討論

四、協調者的工作與角色
1.小組協調者協調一人擔任紀錄,將小組討論內容記載於大圖紙,字體工整、巴掌大。
2.小組協調者協調一人擔任報告,將大圖紙張貼,並代表小組在全體中報告。
3.總協調者帶領全體討論時,協調一人擔任紀錄,將內容記載於大圖紙。
4.總協調者控制進行的時間和程序,必要時可請其他協調者協助當計時員,提醒時間。
5.關心未發言的參與者,適時的鼓勵發言,並注意他們沒有發言的原因,以友善的態度鼓勵他們發言。
6.尊重見解多元及差異,鼓勵敞開對話。
7.協調者不是講道者、不是教導者、不是專制者,必要時可以提示經文的簡要背景。
8.總協調者為該次查經班的主責者,其餘協調者則擔任小組協調者。


2017年4月16日 星期日

路加福音4:16-30

時間:2017.4.17(一)6:30pm
協調者:黃春生牧師


◎詩歌吟唱、朗讀經文(10min)
The CBS SandwichSee – Judge – Act
第一組:柯怡政、鍾友全、康紘齊、黃浩然、吳純瑜、江智方
第二組:李信仁、李騰軒、林唯倫、陳慈美、張俊彥、黃春生
第三組:鄭國忠、陳怡萱、劉聖文、林世鴻、謝承翰、

一、觀看(See):
問題一、從這段經文,你觀察到了什麼人、事、物?(小組討論,5min)
第一組
耶穌、會堂助理、群眾、寡婦、以利亞、聖經(以賽亞書)、憤怒、會堂、拿撒勒、先知在家鄉不受歡迎、饑荒、痲瘋病、安息日。

第二組
人:1.先知以賽亞書。2.耶穌。3.會眾。4.會堂(猶太會堂)。5.拿撒勒。6.窮人。7.寡婦。8.乃縵將軍。
事:1.耶穌讀聖經。2.大家稱讚耶穌。3.大家對耶穌很生氣。

第三組
1.以賽亞書
2.耶穌讀一段聖經(好像在講他自己)
3.耶穌在安息日進會堂
4.有會堂的助理
5.先知不受歡迎
6.拯救他子民的恩年(禧年)
7.提到先知以利亞、以利沙、寡婦及乃縵
8.耶穌的養父約瑟
9.麻瘋病
10.眾人很生氣到要把耶穌推下

問題二、從這段經文,你感受到什麼?令你疑惑的是什麼?(小組討論,5min)
第一組
1.耶穌有點挑釁。
2.有先知的地方發生災難,外邦人卻沒事。
3.先說會得救再說是空的。
4.為何拿以賽書給他?
5.被拉到城外要被推下山,卻能從容離開。
6.是不是不想顯神蹟,就從容離開。
7.這篇感覺也是預言。
8.4:18實現了,當下的猶太人也認同。4:21寫到應驗了,這是不是指耶穌是彌賽亞,將帶領他們去實現?
9.4:22 中譯與台譯有許多不同。

第二組
1.為什麼大家對耶穌這麼生氣?
2.耶穌明知他們會生氣,為何還要講?
3.耶穌為何還要用俗語?
4.眾人說:「這個人不是約瑟的兒子嗎?」既得觀念
◎感受:
1.為何恩典可以帶到「外邦人」(乃縵)?
2.耶穌故意挑戰猶太會堂的群眾,似乎有些白目
3.耶穌到底影射了什麼?影射激怒了會眾,即他們生氣的原因
4.耶穌自己是被揀選的
5.恩典不會臨到會堂裡的人
6.耶穌為何可以從容地從人群中走出去?

第三組
1.為何怒氣填胸?
2.為什麼耶穌講到以利亞和以利沙時代的事,眾人生氣到要推他下山?
3.(21節)說是「已應驗」但到今日仍未應驗
4.好像預知眾人反應所以耶穌很從容?
5.明知道大家會有生氣的反應卻仍要講出來是故意的嗎?
6.所謂「先知不受歡迎」是真的嗎?
7.耶穌生長在「多元家庭」,因此眾人更懷疑他說的話。
8.(23節)迦百農曾發生過什麼事?

二、判斷(Judge)
問題三、為何耶穌講道要選擇《以賽亞書61:1-2》這段經文?
(小組討論,10min。小組報告,10min)
第一組
1.他們也認為耶穌是特別的人、先知。
2.應該是猶太人都知道的典故。
3.經文是人寫的,不要用絕對的方式來論斷。

第二組
1.耶穌引用《以賽亞書61:1-2》預告即將發生的事
2.耶穌第一篇講道引用的經文,但講道篇沒有留下來。
3.為何恩典給外邦人,猶太人這麼生氣?既得利益者很生氣。
4.耶穌宣告舊約先知所預言的事即將發生

第三組
1.可能暗示他是誰
2.可能猶太會堂的人很有錢
3.「恩年」存在的意義。時間快到了但既得利益者不想面對。
4.彌賽亞的就任詞
5.耶穌看見當時社會人民的痛苦

問題四、為何大家對耶穌的講道「大感驚奇」?又為何對耶穌「怒氣填胸」?
(全體討論,10min)
1.群眾心理:先讚賞耶穌「大感驚奇」到,踩到痛處而「怒氣填胸」,質疑耶穌身份不對,何以說大話?
2.耶穌把他們心裡的痛講出來?耶穌挖苦他們!
3.外邦人要得禧年,讓既得利益者很生氣,要他們自廢武功更難!乃縵將軍是外邦人、寡婦是弱勢族群,當與自身利益有衝突,就變臉!
4.耶穌在迦百農已有神蹟、名聲,群眾期待耶穌回到家鄉來幫助我們。為何耶穌要澆熄家鄉人的希望?
5.如果耶穌出現在長老教會的總會年會中,會不會因為「傳福會」改革而被趕出去?
6.耶穌為何與會堂的人「對立」?為何耶穌不好好地講?為何耶穌會「強硬」?耶穌為何不息事寧人?

問題五、經文可類比我們當下哪些處境?我及我們社會底層面對哪些掙扎?
(全體討論,10min)
1.耶穌「處境化」的詮釋。傳統解釋強調「婢女傳上帝」,但耶穌詮釋卻是乃縵將軍(外邦人)蒙禧年。如果要在年會發表不同「意見」時,要先衡量自己的身份,有可能要像耶穌一樣,有衝突的可能。
2.既得利益者在當時和現今的社會均是一樣,不願意放手。
3.群眾希望耶穌把好處留給家鄉、留給會堂的人。

三、行動(Act)
問題六、我及我們社會底層如何對抗生命的掙扎,如何帶出自我或集體的反省?
(小組討論,10min。小組報告及全體討論20min)
第一組
1.當時禧年的制度還是存在。
2.我們是不是太過的佔有資源。要分享給需要的人。
3.台灣還無法像北歐國家的社福制度,仍需努力。
4.提醒大家成為既得利益者時,遇到改革時要不吝放下。
5.不要隨意看輕他人。

第二組
1.現今的年輕人,對現今社會巨大的不滿、憤怒,反應在網路上,我們需要去關注這些年輕人的心理,帶著同理心去服事他們,了解這群人心中的痛。
2.「他者(被擄者...)」是者誰?我們認識身旁的「他者」嗎?如何使他們得自由?我們習慣對「他者」進行表面的關懷,習慣貼標籤。
3.耶穌站在「他者」的處境、角度來談禧年。教會對於人群的真實接觸,他同理「他者」,站在「他者」的處境來談論這些事。

第三組
1.牧會後走入政壇,現在主持公義行動教會,一直對教會有很多的「存疑」,例如「把例律當信仰」,比如說守聖餐只能讓受洗者吃,這樣就形成山一種區隔。但沒有受洗而吃「又怎樣」!?至今不斷在對抗教會的法規。行動教會本想獨立,後因種種原因而成為北門教會的子會,由於這個無牆的教會直接牧養的是各種不同的民眾,直到現在仍有許多的掙扎與反省。
2.問題中的「如何」值得讓人去思考。例如要知道所謂的「正義」在哪裡,才能真正做到「轉型正義」。明白事情後(有同理心)才知道如何行動,同時去醫治曾受傷的人。應該要有人去傾聽受害者的聲音,構築一個「說」與「聽」的管道。教會應確實傳達受苦者的聲音。今日的教會是否敞開大門?而非單單追求平安與幸福。
3.對領聖餐同樣曾有疑問。即使已經受洗,到現在去到各教會仍然覺得與心中想的公義有落差。
4.要真的走入需要者當中與他們同行,就算本來會害怕,但實際上參與在其中就能知道他們的處境。
5.講「真話」可能會被趕出去,以至於現在越來越沒人敢講。
6.宋泉盛牧師曾說:神學應該要生活化,讓每個人容易懂,而不是越講越深奧好像牧者很有學問似的。
7.我們必須不斷挑戰自己「既有思維」,越多的了解、就越能除去成見與恐懼,避免心中的認知和實際情況之間的鴻溝越來越大。所以要參加處境查經班,多聽各種觀點、刺激思想。

全體:
1.大專奉獻主日,遇到教會壓力。例如,不能表明自己的身份與認同。
2.受難週讀《沈默》面對壓迫要對抗或是忍辱求生?有掙扎。
3.關於「聖餐」:美國長老教會早已經開放幼兒洗禮者,也可領受餐。去年,美國長老教會(PC)通過接納無論是否受洗皆可領受聖餐,但各教會也可視情況辦理。愈對話愈有理解與新的看見。
4.重新思考「聖餐」意義,聖餐是「和好」的宴席。例如:詩篇23:5「在敵人面前,你為我擺設盛筵」,是和好的宴席。
5.台灣的特殊處境下,福音行動的詮釋。
6.成為主動歡迎的群體。例如,台灣某些廟宇的「平安餐」,開放給大家享用。




2017年4月10日 星期一

路加福音3:7-20

經文:路加福音3:7-20 
時間:2017.4.10(一)6:30pm
協調者:鄭國忠牧師

經文:路加福音3:7-20
3:7 人群擁擠,出來要接受約翰的洗禮。約翰對他們說:「你們這些毒蛇!上帝的審判快要到了,你們以為能夠逃避嗎?
3:8 要用行為證明你們已經悔改。不要自以為亞伯拉罕是你們的祖宗就可以逃避審判。我告訴你們,上帝能夠拿這些石頭為亞伯拉罕造出子孫來!
3:9 斧頭已經擱在樹根上,凡不結好果子的樹都要砍掉,丟在火裏。」
3:10 群眾問他:「那麼,我們該做甚麼呢?」
3:11 約翰回答:「有兩件內衣的,要分一件給沒有的;有食物的,也要這樣。」
3:12 有些稅棍也要來接受洗禮;他們問約翰:「老師,我們該做甚麼呢?」
3:13 他告訴他們:「不可收取法定以外的稅金。」
3:14 有些當兵的也來問他:「我們呢?該做些甚麼呢?」 他對他們說:「不可強索金錢,不可敲詐;要以所得的糧餉為足。」
3:15 人民的希望提高了,大家心裏猜想,也許約翰就是基督。
3:16 因此約翰告訴他們:「我用水給你們施洗;可是,有一位能力比我更大的要來,我就是替他脫鞋子也不配。他要用聖靈和火為你們施洗。
3:17 他手裏拿簸箕,要揚淨榖物,把麥子收進倉庫;至於糠秕,他要用永不熄滅的火燒掉。」
3:18 約翰向人民傳福音,用許多不同的方法規勸他們。
3:19 但是約翰譴責希律王,因為希律娶了他的弟婦希羅底,又做了許多的壞事。
3:20 以後他做了一件更嚴重的壞事,就是把約翰關在監獄裏。

問題一、從這段經文,你觀察到了什麼?(三人一組)(10min)
第一組:
1.不好的要燒掉、丟掉。
2.不同的人都問:「該做什麼?」(今日也是)
3.好像都在尋找一個人(領導者?)
4.(生態關懷者協會)想推動北中南東12場的座談會來關心環境議題,出席的牧長也都在問:「日常中能做什麼」,仍然是在問相同的問題。
5.眾人誤會約翰是基督,因為他們有期待。
6.時至今日資訊發達,人們仍然期待有個領導者。
7.不管受什麼教育或什麼層次的人都期待有個「救世主」。
8.約翰自己沒對號入座,但別人認為他是基督。(反觀有的人被別人講久了便自以為自己「是XXX」)

第二組:分享、稅棍、施洗約翰、約翰被關、毒蛇、群眾、軍人、希律王娶弟媳、逃避、強索金錢、傳福音。

第三組:
1. 亞伯拉罕的子孫
2. 稅棍 & 當兵的
3. 約翰行洗禮、傳福音
4. 約翰入監
5. 希律王、希羅底:做壞事
6. 基督
7. 人民
8. 比喻:(1)節不出好果子的樹 (2)簸箕揚淨穀物
9. 約翰罵人毒蛇
10. 人民的希望提高了
11. 上帝的審判
12. 約翰譴責希律王
13. 稅棍當兵的也來受洗
14. 約翰不同方式的教導,對:(1)人民 (2)稅棍 (3)當兵的
15. 洗禮:(1)水 (2)聖靈與火

問題二、約翰宣講的內容,涵蓋哪些?(三人一組,全體回應)(15min)
第一組:
1.要悔改且要用「行動」證明。可是群眾不知道怎麼行動所以發問:「該做什麼?」
2.約翰用恐嚇的(例如:砍掉......)
3.有關上帝的審判
4.會針對群眾的特質來宣講,包括一般人、稅棍、士兵等,表示曾經發生類似的事件,而且他們不知道問題所在(例如:今日領18趴的人不明白社會實況)
5.即使今日資訊發達,有些人仍然看不清、聽也聽不明。
6.約翰講話有權柄,講到對方的痛處,所以他們認為他是領導者。(可能當時的處境有需要)

第二組:分享和守法、信仰不可脫離現實生活、真正基督比我更大、上帝的審判、悔改。

第三組:
1. 上帝的審判到了,亞伯拉罕的子孫也一樣逃避不掉
2. 要有行為證明悔改:民眾要分享、稅棍不能拿不該拿的、當兵的勿欺凌敲詐百姓
3. 真正的洗禮
4. 表明自己並非基督,同時預表基督要來
5. 針對不同對象,以不同方式規勸
6. 譴責當權者,也譴責群眾、人民
7. 悔改

問題三、這些信息,對今天的教會有何意義?(全體回應)(15min)
1.要敢說真話。施洗約翰對眾人指正、說真話。
2.要懂得分享與共享。
3.18節。針對不同族群傳講福音,站在他們的立場,設身處地在對方的立場。
4.宗教領袖往往將自己視為「基督」,但約翰自知自己的角色。
5.底層人民感受到不公平,感受到社會的黑暗,生活困境。韓國的「拋世代」。
6.貴族的宗教與希律王的友好。
7.約翰傳「基督」,但現代的教會傳「人的教會」,談增長。教會「反客為主」。
8.現代的社會「二件衣服」很普遍,但也有很多活不下去的底層。對抗經濟全球化。
9.群眾聽得進去,知道自己的分寸。不會虎假虎威。

問題四、如果今天我們問約翰「這樣,我們該做什麼呢?」你認為約翰會如何挑戰我們?(三人一組,全體回饋)(20min)
第一組:
1.可能會批判到痛處,要我們捨棄某些嗜好。
2.看事情不能看表面。
3.社會的價值影響的個人。
4.社會形象帶來的氛圍,使人迷失。
5.約翰針對已發生的事情提出警告。對社會問題的針貶。
6.為何基督教始終讓人感覺到是「中上階級」的形象?
7.反省「今日教會的形象」,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第二組:
1.經常自問:「接下來我們該怎麼做?」
2.我們該做什麼?要懂得分享、不欺壓、不勒索,要良善
3.南機場的食物銀行、共餐、學校營養午餐分享、住宅共用、北護護具共享、recycle
4.群眾最初的動機尋求基督、拯救。帶出悔改的行動。
5.我們是否勒索「環境」,過度耗盡「資源」?是否夠用就好?

第三組:
1.把資源分享給有欠缺的人。
(1)醫院免除欠債者。
(2)營利機構盈餘回饋喪鄉人。
(3)教會要捐出「十二籃」。
2.打開教會的門。
3.牧者要先悔改。
4.教會不能強迫別人、要尊重。不欺壓、不勒索

巴菲特:「感謝上帝,因為我出生在美國,換做是在其他國家,我的機會就完全不同。」

問題五、你認為15-17節所形容的彌賽亞形象,和耶穌的受難有何關聯?(全組進行)(15min)
1.基督、彌賽亞的形象是:謙卑自己、服事人
2.基督的工作:v.17基督本身也付出行動
3.耶穌的形象是對社會價值的挑戰,且勿自我為義。
4.約翰可能是愛色尼派,群眾接受受苦僕人為基督。
5.基督徒要留意「審判」這件事。

問題六、本週進入受難週,這段經文提醒我們受難週可以做什麼?(全組進行)(15min)
1.濟南教會「擘餅聚會」,歡迎未受洗、非基督徒都可以一起來領受。
台北公義行動教會,接納群眾一同領受聖餐,採本土化聖餐:蕃薯+烏龍茶。
※猶太人共餐,就是「和解」。
2.體驗「不方便(受苦)」的生活。例如,走路代替開車;簡單飲食代替大餐;關機與家人朋友分享...。
3.讀經祈禱、默想耶穌。
4.空間的友善。一般人走進教堂或進入廟宇,哪一個方便、友善?
教會讓人感覺神聖、神秘,外界的不易親近。

*************

2010年6月中旬,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發表公開信,呼籲美國其他身價超過十億美元的富豪們,承諾至少把一半財產捐給慈善機構。

這項稱為「贈與誓言」(the Giving Pledge)的倡議勸募計劃,最早的想法由巴菲特提出,比爾.蓋茲夫婦隨後加入。他們從2010年開始,在紐約等地舉辦了好幾場晚宴,每次邀請十來位重量級富豪參加,在巴菲特的帶領下,大家分享自己對於財富的想法、對於行善的理念與經驗。結果,獲得了極佳的迴響。

他說,有錢人都會想到如何處理自己的財產,但必須把握時機,「很多富人活到了八十幾、九十歲才立遺囑,到那時,他們的腦筋再也不會像現在這麼清楚。」

包括房地產大亨布羅德(Eli Broad)、矽谷創投教父杜爾(John Doerr)、媒體大亨藍菲斯特(Gerry Lenfest)、思科前董事長摩格里奇(John Morgridge)在內,至少有四位富豪在參加餐會後,同意仿效巴菲特,發表贈與誓言。

另外,知名慈善家洛克斐勒、金融巨子索羅斯、微軟共同創辦人保羅.艾倫(Paul Allen)等富豪,也已經決定將一半甚至更多的財富捐出來。

********************
巴菲特公開的贈與誓言:

二○○六年,我做了一個承諾,要逐步捐出自己所有的波克夏海瑟威股票給各種慈善基金會,這個決定讓我高興極了。

現在,由於我跟蓋茲夫婦比爾和梅琳達要請求數百位美國富豪也做出承諾:捐出至少一半的財產做慈善,所以,我應該再次說明我的目的何在,並解釋這些目的背後有什麼思考。

首先是我的承諾:我將在有生之年或死亡之時,捐出九九%以上的財產做慈善。如果純粹以金額來看,這項承諾是很龐大,但以相對價值而言,其實有很多人每天都布施他人更多。

幾百萬人每天布施得更多

美國有幾百萬人定期捐款給教會、學校及其他機構,這些人等於是捨棄了原本要用在家庭的一部份錢財,他們放在捐獻盤上,或交給聯合勸募協會的錢,是犧牲了看電影、上館子或其他生活樂趣才換來的捐款。相反的,對我來說,即使要捐出九九%的財產,我和我的家人也不會有任何犧牲。

何況,這項承諾也不會讓我犧牲最寶貴的資產:時間。許多人──我很光榮地說,包括我的三個兒女在內──會捐出大量的時間與才幹來幫助別人,這種助人的方式,往往比捐錢更有價值,因為一個掙扎求生中的孩子,如果能獲得愛心輔導人的扶助與栽培,他所得到的這份愛心之禮,價值將遠比一張支票來得更大。我的姊姊多莉絲就是這樣,她每天都投入針對個人的慈善救助工作,而我在這方面就做得很少。

我能夠做的,就是把一堆波克夏海瑟威的股票憑證──也就是未來兌現時,可以造就龐大資源的「提款存單」(claim checks)──拿來幫助不幸的人們。

到今天為止,我已經實際捐出了大約二○%的股票(包括我的亡妻蘇姍.巴菲特所捐贈的股票在內)。剩下的股票,我將每年捐出約四%,最遲,我所有波克夏股票所兌現的收益,都將在財產清算後的十年內,全部支用在慈善目的上。這些錢不會變成長期性的捐贈基金,因為我希望把錢都用在眼前的需求上。

捐財產 我沒有任何犧牲

這項承諾,對我和三個兒女的生活方式,並不會產生什麼影響。我的兒女們早已獲得了可觀的個人支用金額,未來還會得到更多,他們都過著舒適自在又很有生產力的生活,而我也會繼續充實地過日子,我的工作足以提供我一切物質生活所需。

擁有某些東西,確實能讓我更加享受生活,但是擁有太多,反而會讓我吃不消。例如,我喜歡擁有一架高檔的私人飛機,卻不想擁有六棟房子,那會變成一種負擔。擁有一大堆財產的人,最後往往會變成這些財產的奴隸。對我來說,我最重視的資產,除了健康,就是那些好玩有趣、形形色色、長長久久的朋友們。

我的財富,都得歸功於我出生在美國、天生運氣好,以及興趣廣泛這幾個因素之賜。我和我的兒女都是中了我常說的「卵巢彩券」(the ovarian lottery):別的不說,我在一九三○年出生時,能夠生在美國的機率只有三十比一;而且我是男性,又是白人,這些都讓我躲過了當時的美國社會裡,許多人面臨的阻礙。

同時,我的好運氣也是因為我成長於一個市場經濟體系,這個體系偶爾會產生扭曲,但整體來說,它對美國產生了很好的作用。

這個讓我工作謀生的經濟體系,會以勳章來獎勵那些戰場上搶救性命的軍人、會以家長的感謝函來獎勵那些春風化雨的老師,但卻以動輒上億的財富,來獎勵那些懂得發現公司股票錯誤定價的投資人。總之,人的運氣就像抽籤一樣,會不會抽到上上籤,誰也捉摸不定。

我跟我的家人對於自己的超級好運,反應並不是充滿罪惡,而是充滿了感恩。

做出承諾,邁向行善之路

就算我們動用超過一%以上的股票,拿來花在自己的身上,這些錢並不會讓我們變得更加幸福快樂。相反的,如果能捐出剩下的九九%股票,肯定可以對其他人的健康與福祉,帶來莫大的改變。

這種現實,為我跟我的家人指出了一條再清楚也不過的道路:我們需要多少錢,就留下多少錢,然後,把其餘所有的財產都捐給社會上有需要的人。我的承諾,就是這條行善之路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