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xtual Bible Study in Taiwan, founded Jan. 23, 2017
◎對象:不分宗教信仰、年齡、性別、族群等多元及差異,只要願意敞開對話、追求真理與生命意義者,都歡迎參加。
◎處境查經班@台北全台語:每主日晚上7:00於濟南教會(台北市中山南路3號)後棟交誼廳 02-23217391
◎處境查經班@台北:每週一晚上6:30於濟南教會(台北市中山南路3號)後棟交誼廳 02-23217391
◎處境查經班@台南:每週六下午2:00於台灣教會公報社台南總店(台南市東區青年路334號)
◎處境查經班@台南六甲:每週五晚上7:30於六甲教會(台南市六甲區建國街150號)
◎處境查經班@高雄:每週五晚上於活躍教會(高雄市鹽埕區五福四路111號)電話洽詢0973 595 552

2022年6月27日 星期一

馬太福音6:1-18@台北濟南教會

台北處境查經班@濟南教會
日期:2022 年 6 月 27 日 
經文:馬太福音6:1-18
協調者:劉劍玲、Augustine Liao、鍾友全

問題討論:
一、在這段經文中,你觀察到哪些關鍵字或概念(人、事、時、地、物...)?你為什麼會特別注意到這些關鍵字或概念?請分享你從閱讀本章中引發的特別聯想。

l   炫耀、大吹大擂

l   耶穌強調的詞語:隱密(第46節)、別讓人看出

l   進到內室(第6節)à耶穌的標準似乎太高

l   召會的禱告,採取大聲呼喊的方式,有時候令人驚嚇

l   禁食的意義:焦點是要我們放在內在

l   禱告:是要我們在這當中學習調整自己的心態

l   主禱文:「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


二、從耶穌對偽善的人在施捨、禱告、禁食方面的評論,他都告誡道「不可像偽善的人」。
1. 你認為,為何偽善的人要這樣做?在他們看來,這樣做會帶來什麼社會效果?
2. 為何耶穌要批判偽善的人的作為?對照今日我們社會中的宗教,你是否有見過有類似的情況?你 是否曾與這種傾向的宗教人士接觸過?如果有,你有何體會?

l   台灣的金權政治。地方派系和宮廟及黑道結合在一起。那些地方政治人物拜拜,都是偽善的舉動。

l   民主政治有其一體兩面,有什麼樣的人民,就有什麼樣的政治。

l   有些宗教人士大聲為善的對象是要給誰看?給眾人,還是上帝?

l   美國近日最高法院通過解釋文,再度將墮胎權力交給各州,形同人權的倒退。值得批評的是,這些「反墮胎」的「支持生命」(pro-life)人士,採取的是雙重標準。他們關心所謂胎兒的「生命權」,值得討論的是,他們是否也關注這些嬰兒出生之後直到其成年期間,是否在生活上有受到良好的照顧。教會人士和組織,又在美國社會對於這些弱勢者扮演何種角色?這是那些反墮胎的宗教人士必須思考的。

l   英國聖公會的基督教倫理學家Samuel Wells提出的思考:教會要如何協助或回應「支持生命」(pro-life)這派主張後續的相關照顧等作為?這才是最重要的。

l   在美國,關於教會界對墮胎問題的觀點,較為複雜。天主教傳統比較強調「社會正義」,所以即使在反對墮胎權,也會注意對嬰兒的照顧問題。基督教各宗派,除了自由派支持墮胎權之外,保守教派反墮胎,則比較沒有相關的社會正義論述或作法。


三、第 1 -4 節:耶穌論施捨與行善。
1. 你是否有在助人或行善的過程中,經歷到內心的滿足與喜悅?若有,請仔細回想那經驗,並分享 在那段經驗當中,你助人或行善過程中產生的內心喜悅,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你的喜悅主要是從 何而來?
2. 從本段經文出發思考,為何在任何年代(從耶穌的年代到現代),主流社會的價值都是:行善是 為了得誇獎和得報償?相較於行善過程中的內在喜悅,你能否覺察出兩種心理動機背後最大的差異?

l   討好型的人,其實就是一種「偽善的人」,這類人做事看的是他人的肯定,總是在滿足他人的肯定和要求,卻失去了自己。必須思考這樣的區分:文化價值vs.信仰價值。

l   政治人物都是偽善的人。

l   當基督徒並非因為自己很好,而是因為自己不夠好。因此,這是我們需要上帝的原因。

l   有些基督徒認為自己和上帝站在一起,就替上帝代言。會陷入「自以為義」的危機。

l   值得思考的問題:耶穌談這些問題(施捨、禱告、禁食等),是否跟當時的政治局勢有所關連?

l   這裡的問題展現了人類在信仰當中的一種「內在焦慮」,這種焦慮,從個人層面,推展到了群體的和政治的層面。可以思考:耶穌所說的「大使命」是什麼?《馬太福音》在納粹時期,曾被當成是「反猶主義」(anti-Semitism)的文本來讀。然而,我們今日可以思考:或許《馬太福音》在挑戰的對象是,自以為是的猶太人,自以為得到救贖。(法利賽人情節)

l   721:耶穌強調,不是叫主的人,都能夠進入天國。

l   當時的猶太社會,人們內心沒有真正的慈愛,行善的作為,通常都是出於一種外在的表演。所以,這裡耶穌要批判的,就是這種流於表象、沒有內在心靈動機的虛浮行善作為。

l   法利賽人既是宗教人士,也是政治人士。稱其偽善,是因為他們「做一分、說十分」。耶穌在這裡要提醒猶太人:做人要實在。

l   耶穌想強調,人們做事情,會有內在痛苦,是正確的,不必要妄想得到獎賞。

l   個人經驗和故事分享1:在加拿大蒙特婁讀大學時的經驗。附近常遇到比較貧窮的愛斯基摩人。愛斯基摩人的文化強調一種「分享的集體文化」,所謂的「家」是一種「室外」的經驗。有一次,A給了愛斯基摩人2元加幣之後,對方回答她:「你是我的天使。」當下,A的感受是:「不是他需要我,而是我需要他。」「上帝給予我們行善的機會,使我們有機會跟上帝連結。使我們的生命豐富。」「能夠行善,是一種恩典。」

l   個人經驗和故事分享2B曾有生命破碎的經歷,於是若看見生命破碎有需要陪伴的人,會盡己所能陪伴。在幾次陪伴對方談話,並逐漸尋找自己的同時,B發現:「在陪伴他人的過程中,雖然非常耗費心神、非常疲累。但最終也從陪伴對方中,看見自己的心靈。陪伴他人的過程,並非只是助人,而同時是一種自我療癒的過程。」「愛不是一條直線前進的道路,而是一條既有喜悅、伴隨著艱辛與疲累、同時又能夠探索自我的朝聖之旅。」


四、在第 5-8 節當中,是耶穌教導的「禱告原則」。
1. 你能否扼要歸納這些禱告原則是什麼?
2. 禱告並非基督徒的專利,在所有宗教當中都有不同形式的禱告。無論你是否是基督徒,讓我們將 禱告視為「接觸永恆與神聖」的一種心靈活動,思考以下問題:為何耶穌要強調「你禱告的時候, 要進你的內室,關上門,向在隱密中的天父禱告」(第 6 節)?在你的禱告經驗當中,你是否曾如同 耶穌所說的「關上門」,進入自己內在的深處,與主說話和相遇?若有,請分享那是一種什麼樣的特 殊經驗。


五、第 9-14 節是我們基督徒常背頌的主禱文,是耶穌親自教我們禱告的原則和內容。從耶穌教導的 整篇主禱文中,反映當時的人有什麼需要?主禱文中的哪一句讓你感到最深刻,與你的處境(個 人、團體、社會)有何關連?


六、古希臘哲人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曾說:「人的性格決定了他的命運。」(A man's character is his fate.)耶穌帶來的革命運動,就是一種「心靈革命」。從今天的經文當中可看出,耶穌要我們 「轉向內心」。從今天研讀的經文和思考中,你找到了哪些改變自己生命態度或作為的關鍵?你想要從哪裡做起,改變自己的人生?

l   「賜給我們所需的飲食」à在耶穌的時代,很多人吃不飽。

l   「禁食」的宗教意義:

n   「新教」主流並不強烈支持「禁食」。但現在新教也有牧師偶爾會禁食禱告。

n   「聖公會」有「禁食」的傳統。

n   「東正教會」國家也有禁食的傳統。例如:羅馬尼亞。

l   宗教改革時期有爭辯:禁食到底是「自主」還是「被迫」?禁食背後的信仰意義在於:我們的生命來自於上帝,終究要歸於塵土。禁食的目的是要讓人了解,生命的源頭到底來自哪裡。附帶一提,禁食只有在尊重生命權的國家是有意義的。

l   耶穌之後,其學生對於「禁食」基本上可分為兩派。其中一派強調:刻苦己身,即可成聖。另一派則強調:理性思維,無需禁食。



2022年6月20日 星期一

馬太福音5:17-48@台北濟南教會

台北處境查經班 20220620
協調者:邱凱莉、林世鴻、陳怡萱
經文:馬太福音5:17-48
聖詩:聖詩583 願主伸祢聖手

視訊:https://meet.google.com/usf-xeys-iyd?openExternalBrowser=1

成員:世鴻、春生、Mitory、安安、AliceTerresa、丁貴、叔安、浩然、友全、軒豪、聖霖、怡政、Augustine Liao、Savi、迪安、妝莊、BettyTony

u  觀察 See 

1.  在這段經文中妳你觀察或感受到什麼?(場景、語氣、字詞、圖像經文中有哪些關鍵字引起妳你的注意? 為什麼?有什麼問題想要提出來跟經文對話的嗎?【鼓勵參與者輪流發言,至少說出一個關鍵字詞並簡短分享】


l   太難實踐,寧做稅棍和異教徒

l   V28-29, V22 很難做到

l   摩西律法已經成為重擔,壓制人們。耶穌看到人的內心如果在我們的時代,耶穌要怎麼成全律法?

l   V19 犯了最小的一條還是有上天國,稍得安慰

l   耶穌右邊的強盜還是有跟耶穌在樂園

l   V39要小心詮釋

l   V39-41 要往非暴力抗爭的方向去解釋。警察也是我們要爭取的對象。一旦對立就成為統治者的工具。

l   V42寧願被打

l   以前加班是有錢的,但現在加班卻沒錢,雇主認為這是應該的。打不還手、罵不還手,會讓雇主覺得是應該的。

l   非暴力抗爭是否以柔克剛? 非暴力抗爭就是政治柔道術、借力使力不費力。剛剛講的問題是很有趣的問題。非暴力抗爭有三個條件: (1) 體力上強大到不會被打倒(打右臉不會一下子被打倒、還是有力量多走一哩路)(2) 不屈服 (3) 不報復施壓者。雇主跟員工的關係因為還有國家的法律,在這種情況之下,不必要使用非暴力抗爭手法來對抗。以當時的情況,應該是在講權力結構非常懸殊的關係之下的抗爭。

 

u  判斷 Judge 天國子民的倫理

2.  耶穌說他來並不是要廢除律法而是成全律法,並且要求跟隨者以天國的倫理與義的標準來勝過文士與法利賽人的義。試著討論耶穌對律法的詮釋如何帶出革命性的天國子民倫理:(1) 憤怒與謀殺 (2) 慾望與姦淫 (3) 言說與起誓 (4) 愛仇敵與非暴力抵抗。

l   羅馬法律有一定的限制性,但第三世界、台灣情境完全不同。其實是要注重原理原則。

l   當時的處境之下應該也是有兩派。就好像香港有和理非和勇武派。以台灣現在的處境,如果打游擊戰可能不會贏。台灣的處境在面對外部的威脅下,如果內部先亂了,反而會給敵人一個藉口。警察跟軍隊與人民的關係是奴隸對奴隸。所以,要盡量實踐爭取警察的友誼,我在從事街頭抗爭時,盡量說服警察不要用警棍,只要維持秩序就好。內部的問題應該盡量用非暴力抗爭。中國來侵略可能就是要發展防衛的軍力,無法用非暴力抗爭。經過這幾年,很少有發生抗爭的民眾與警察的衝突,沒有造成巨大的傷亡。我是覺得效果不錯,應該可以盡力來推廣。

l   我看到研究,非暴力抗爭的成果是有效的。因為革命需要大眾的支持,如果,使用暴力抗爭可能無法得到太多支持。如果要建立長期的權力,可能要慢慢來,無法太快。

l   警察常常是要給上面一個交代,所以,人民不用把警察或執法者當作是敵對的對象。從太陽花學運來看,我認為是可以運用的。

l   雙方彼此都有同理心,這是因為信仰的緣故。原本統治者希望雙方會衝突。但我們都很克制,我們不攻擊也不羞辱。但香港的警察看起來是受到上級的指揮,讓你往暴力的方向去發展,這樣對方就會有更大的理由來使用警察暴力。台灣卻不一樣。台灣的社會卻無法接受警察受到上級指揮來使用暴力。台灣是經過很長時間的訓練,所以台灣的警察更香港的警察還是不太一樣。這是因為香港的民主是相對比較脆弱的。馬英九是不敢出兵,台灣社會不容許這樣的情況發生。

l   V40是要讓對方是要有損失的。從剛才的討論來看,這本質上還是一種對抗。

l   非暴力抗爭不一定是要軟化對方,是要用低成本的方法去取勝。

l   耶穌認為天國就在心裡。耶穌如何成全? 就是對於法律本質的看見,要看到內心,觸到核心。不用在意外在法律如何詮釋,而是內心的內在革命。耶穌要克服內在的恨意,因自己不砍人卻被憤怒箝制,這也是耶穌不樂見的。例如: 傷害別人的人內心可能也是非常自卑、貶低別人的人也可能貶低自己。耶穌之所以是耶穌是要把天國打造在內心裡。直到我們肉體死亡的那一天可能還是不完全,這是耶穌之所以成為耶穌的原因。

l   如果我們沒有信仰,不想信世界以外的公義,我們會認為這是非常不公義的。我們是有信仰的人,我們追求的是比這世界更高的公義。

l   耶穌是希望我們從內心去改變是因為要我們去愛。

l   我覺得小孩子比更大人更容易做到的,是要討爸爸媽媽的開心。

l   這裡的經文似乎耶穌把所有的人際關係放在天父的關係之下來討論。這有分兩個層次。馬太福音前面的部分是給教會的群體的倫理。後面的部分就跑出帝國的倫理。耶穌既要處理猶太群體中的法利賽人也要處理羅馬帝國的敵人。在這裡耶穌是要處理群體裏面的外在與內心層面的問題。後面是在講很實際的,要如何對待群體之外的人。耶穌有區分內外的層次。

l   耶穌應該是在帶領社會運動,當時應該有很多人跟隨祂。這幾項基本上是在約束內部追隨者的紀律。耶穌等於是告誡當時的追隨者要有紀律,但是後面是講到如何對待壓迫者,這樣才有分明的層次。耶穌應該是要重新詮釋律法的意義,但也是需要與時俱進去討論其核心內涵。

l   今天的經文應該是延續八福的脈絡,今天講的很多是具體的行為,這是比較少見的。V25耶穌提供一種生存策略。如果要用法治去走是沒辦法的。

l   在群眾運動的抗爭中,常常會有人起爭執,結果要鬧到法院。所以,既然要做改變台灣社會的抗爭,這就要照耶穌所說的去實踐。反而會依賴殖民體制的法官來執法。所以我反對社運團體彼此之間互相提告,我也反對教會團體互相提告。當時的羅馬帝國的殖民體制應該是不良的,所以才產生社會運動來反抗。


3.  從個人生活倫理的角度分享上述所說的要求,哪一項對妳你是最難實踐的?為什麼?哪一項是妳你嘗試過曾經成功做到的?請試著分享妳你個人的感受與經驗。(1) 憤怒與謀殺 (2) 慾望與姦淫 (3) 言說與起誓 (4) 愛仇敵與非暴力抵抗。

4.  從信仰群體或底層人民的角度來思考耶穌的天國子民的倫理教導。這樣的要求是做得到嗎?妳你認為耶穌的教導是強化某種壓制的結構,或者是帶來革命性的解放?(1) 憤怒與謀殺 (2) 慾望與姦淫 (3) 言說與起誓 (4) 愛仇敵與非暴力抵抗。

 

l   愛仇敵是最難的。原諒弟兄的意義是什麼? 對我而言只要是作惡的人都不是我的弟兄,只要我原諒我自己就好了。

l   不發誓因為我從來不發誓。

l   愛最容易逆來順受。

l   愛仇敵的意義是什麼意思? 當潘霍華暗殺希特勒,若是為了防止一個人犯下更大的罪,也是在愛仇敵嗎?

l   愛仇敵是要理解仇敵。我們要試著理解仇敵,愛的倫理是要放在個人的層次。為仇敵禱告,是要理解對方的創傷。作為集體是要阻止對方犯罪。

l   愛仇敵選一個人,說明為何不喜歡這個人? 那我何時也會這樣? 我甚麼時候也會變成這樣? 請上帝幫助我悔改。這是愛仇敵,為仇敵禱告。

l   愛仇敵是要把憤怒與不公義的感受交託給上帝。我們是要把判斷的權力給上帝。到底我們是否能夠以自己的標準來判斷是否要殺一個人? 是否要用自己的標準來判定一個人是否能被愛?

l   仇敵的意義真的要了解清楚。我們常常為在位掌權的人禱告,但沒有去承認這些人是我們的仇敵。我們常常會用基督徒的標準去定人的罪。愛是另外一個層次。愛不是往仇敵去愛,而是往神的方向去愛。

l   常常我們為仇敵祈禱實際上要指出對方的錯誤。

l   愛有時候也是指出對方的錯誤,讓對方去負起應有的責任。

l   第五章是在討論我們得到一個身分,跟神產生一種關係,天國的子民。

(1)   憤怒與謀殺人跟自己的關係。寬恕是為了放過自己。我為了憤怒去傷害一個人可能就是在傷害自己。有時候我會想要跟對方同歸於盡。我必須要寬恕我的內在。可能因為出員原生家庭的問題,我產生了強烈的憤怒。我習到原來要寬恕,寬恕是當下的,和解卻是要一輩子尋求的。我要認識我自己是誰,才能跟我自己和解。我不能要求我還不認識自己的時候,跟我自己的所作所為和解。

(2)   慾望與姦淫人跟人的關係是需要節制的。不夠是比多出來還好。你多出了你不需要的關係。你這樣就是傷害對方。不夠反而是保守、善意的。多出來的,不等於是上帝設計的。

(3)   言說與起誓人跟萬物的關係。不要為了是證明自己是對的。不要把別人、其他的受造物扯進來。

(4)   愛仇敵與非暴力抗爭人與上帝的關係。我是受造,我裡面有一個好人也有一個壞人。太陽同時在照耀內在的好人與壞人。我可能被激發出好人,成為別人的天使。也可能被激發出壞人的一面,成為別人的魔鬼。如果用愛去調和當中的話,我跟上帝的關係要做出一種決定,起心動念要依據上帝的標準去調和自己。

l   我要問上帝這個人如何是我的仇敵? 我是要看這件事情如何讓我藉著這件事情重新建立我跟上帝的連結,我很難去愛仇敵,但我想辦法放下糾結。

l   凝視深淵,深淵也必凝視你。我們一直凝視深淵,我們會被深淵吞噬。在耶穌的教導中我們看到一個更完全的天國。我們要完全,我們要凝視上帝的


u  行動 Act 

5.  你渴望做到耶穌所要求的「完全」嗎?跟「完全的人」生活在一起是很幸福或是會感覺壓力很大?如果達成耶穌所要求的「完全」會有甚麼樣的感受「不完全的人」與「不完全的信仰群體」如何在生活實踐與信仰群體中達到耶穌所要求的「完全」?